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学习了十八大精神后,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反思我们的行为,深感要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教师的任务,更具有紧迫感、责任感,对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有了更深的思考。
  一、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矢志不渝
  过去人们常常把教师喻成“春蚕”和“蜡烛”,无私地照亮别人,毫无怨言。是什么力量在支持和激励着他们呢?是热爱党、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和精神。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鲁迅先生的“我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的高尚师德,都体现出教师的奉献精神。这样,在师德的激励下,很多教师努力进取,持续探索,总结经验,储备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的行家和能手。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也是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因为一个不忠于教育事业的老师,是不会安心教育工作的,更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只有忠于教育事业,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自己克服工作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并根据师德的评判标准来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到即使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自觉增强师德修养,持
续提升师德水平。
  老师的高尚师德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增强师德修养和自觉接受师德教育的结果。教师应该树立准确的人生观和职业理想。当一名小学教师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之举,其一生是平凡的,但是教育事业关系民族千秋的大业,千千万万的青少年成为有用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教育。所以,教师要有职业自豪感,要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之上。
  二、热爱每个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学庭成员外,接触最多的要算是老师了。所以学生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感受,很大水准受上与老师关系的影响很大。 
  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把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学生,能激起他们对教师的爱戴、尊重,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赖教师,把老师的教导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相反,如果教师体罚、敌视学生,会使他们从小养成孤僻、冷漠、缺乏信心等不良品
质。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喜欢听话的、聪明的学生是容易的,但要热爱淘气的、不够聪明的、有这样那样过错行为的学生却不容易。诚然,后进生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转变后进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和精力。缺乏爱心与精暴简单的行为,是与十七大精神不相符的,是与师德相悖的。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不是挑学生,而是去面对一个个不同的学生,通过我们的工作去发展他们,提升他们,培养他们。这就需要教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爱每一个学生,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三、自觉学习,提升自我
  学校完成传授知识技能、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所以,认真教好功课,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当前,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好功课的内涵更丰富了。教师不但要教好学科课程,而且要教好活动课程;不但要能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不但要教好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和社会,这是培养二十一世纪新人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像海绵一样,持续吸取新知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的知识持续产生,不好好学习和不善于学习的人,好比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难以生存和持续发展,是要被时代淹没的。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学生心智的开启者,如果自己不学
无术,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在教育工作中,有些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但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做出一些有悖于师德的事。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缺乏学习。在新形势下,教师要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还要自觉实行跨学科的学习,只有像蜜蜂采蜜那样,持续吸取新鲜的养料,才能提升教书育人的本领,适合新课标的需要。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的言行是教学中的隐形课程,师德在教育教学中起有极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影响学校校风、学风,是调节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杠杆,也是教育和感染学生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师是否具有优良高尚的师德,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古往今来,很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有识之士,之所以对“为人师表“的师德提出了很高很严的要求,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师德对人们的影响,对教育的重要作用。 
  首先,师德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陶行知先生曾写一幅对联:“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好教师绝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而是通过他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启示,引导他们进入知识之门。师德的这种启示作用,是通过教风来实现的,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和
学习方法方面的引导。
  在学习态度方面,教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教风,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拿备课笔记来说,教师备课不是马马虎虎,面是“烂熟于心”和持续更新,不满足于“老一套”,总是持续地吸收新知识和社会信息,提升教学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得生动活泼、富有新意。他们在备课时吃透了教材的重点、难点,从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出发,因材施教。教师的这种工作态度,必然给学生以很大的启示,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方法上,教师应着眼于教会学生“会学”,而不是满足于学生“学会”。教给学生的不是现成的东西,而是获取这种东西的方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被动做法,使用“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方法,切实做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性地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上的主动权。
  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本书,当成一门课。不但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不但通过语言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培养品格。教师的行为是无声的语言,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 
  五、勇于探索,开拓创新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教师即课改”。的确,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太多的探索课题和内容。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区别传统的“教书型”教师与现代的“教科型”教师的一项重要标志。面对新世纪,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意味着教师肩着重任。这就需要每一个教师持续树立新观点,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寻新规律。那种墨守成规,抱着死东西不放的旧思想、旧方法,已不适合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为了培养有锐意进取精神的跨世纪的新一代,教师必须具有探索研究、开拓创新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