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卢沟桥的狮子》原文、教案
教学反思【3篇】
完本钱节课的教学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认为有以下优点和缺乏。
1、合理使用多媒体。在教学课文最终一自然段前,我播放了《卢沟桥事变》视频,渲染气氛,升华了情感,学生更能感受到卢沟桥是历史的见证。在学完课文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会认的字、阅读理解题和有关卢沟桥的资料,增大了课堂容量,节约了时间。
2、创设情境,训练说话和写话。卢沟桥的狮子大大小小,形态各异,富有情趣。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那只顽皮的狮子,发挥想象。走进狮子们的内心,用语言表现狮子们内心想法和活动,去体会狮子们的趣味和情趣,使狮子们“活”起来。在说话时,我这样启发:“小狮子还可能是什么样?似乎在干什么?学生快速主动地仿照课文句式“有的??似乎??”说话。接着让学生动笔去写。这样就落实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存。
3、有效地指导朗读,培育语感。在指导朗读“有的狮子依偎在母狮子的怀里,似乎正在熟睡”时,学生一开头没有读出宁静详和的语气来,我就在一旁轻轻渲染:“它们都睡着了,可别去吵醒它们呀!谁再来读读?”这一指导如行云流水,自然就水到渠成。
存在的问题:
1、时间安排不合理。在训练学生用“有的,似乎”句式说话过后,我展现了卢沟桥狮子的图片,让学生观赏了,观赏的时间有点长,使写话练习的时间少了,有个别同学没写完我就接着往下讲课了。
2、自己的课堂语言不够丰富,少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今后要擅长从多角度从多方位来引导学生思索,激活学生的思维。
小学三年级语文《卢沟桥的狮子》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其次自然段。
3、把阅读、观看、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才智和制造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观赏生动的句子。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
形态。
2、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
教学难点: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
教学预备:有关“7、7”事变的资料,幻灯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醒课题
由学生依据课下查的资料对“卢沟桥“进展简要的介绍。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它始建于1189年,桥的总长265米,有241根望柱。由于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著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赞扬“它是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抗日战斗由此开头,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
是卢沟桥(板书课题)
二、观看第一幅图画
1、认真看图,桥上都有哪些景物?
2、把你看到的景物按肯定挨次说一段话。
3、谈一谈你对卢沟桥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索,然后填空。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__,接着讲了,最终讲了。
卢沟桥的狮子歇后语2、完成思索题及填空后小组争论
3、全班沟通后明确: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狮子多,接着讲卢沟桥上的狮子姿势万千,最终讲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4、按表达挨次进展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意思
第一段:(1)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
其次段:(2-3)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第三段:(4)卢沟桥是我国人民永久难忘的一处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5、熟悉歇后语
出示:“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1)歇后语分为前后两局部,认真观看,看看这两局部有什么关系?
(前一局部像谜语的谜面,后一局部像是谜语的谜底。后一局部是为了解释说明前一局部)
(2)你还能说出几个歇后语吗?
(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四、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
其次课时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卢沟桥上的狮子都是什么样子。
二、自学其次大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是从哪几方面写的?
2、细读描写狮子“外形“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外形,你认为哪种外形最有意思?为什么?
3、为什么在其次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二)小组争论。
(三)全班沟通:
1、指读其次自然段。
2、小组汇报争论结果。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是从大小、外形、神态来写的。
(2)细读描写狮子“外形“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外形?你认为哪种外形最有意思?为什么?
有的:蹲坐长吼
有的:低头听
有的:偎依熟睡
有的:藏嬉戏
有的:按调皮
(在争论学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偎依“的意思。“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似乎正在熟睡。“偎依的意思是亲热地紧挨着。这里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