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春燕(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中国教育需要名师,名师成长也有一定规律。
名师的认识
一、名师的认识
对于何谓名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论是个体还是社会,都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名师,就是有知名度的教师,工作出,教育效果好,为同仁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认可,
有相当的名气与威望。名师如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要真正读懂名师,首先就要明确何谓名师。关于名师的界定问题,在查阅大量文献著作后,笔者发现关于名师的界定,大致包括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从名师的定义范围角度出发,认为名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名师是指对社会各界影响广泛并拥有追随者和知名度的杰出人才;狭义的名师才是指教育名师,即教育人才中的精英,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教育理论的创立者和教育实践的带头人。第二种观点从名师的影响范围出发,认为名师就是在教育界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广大的影响力的教师。第三种观点从名师自身的特性出发来界定名师。
在这三类观点中,第一类观点将广义名师与“名人”或“名士”相等同 , 存在概念上的扩大化。而其对狭义名师的界定又属于将种属关系的几个概念简单罗列,违背了形式逻辑学和概念界定的基本规律 , 存在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第三类观点与第一类观点中对狭义名师的界定存在相似问题。第二种观点对名师的界定较为科学,比较接近名师的内涵与外延 , 基本能够诠释名师一词 , 但其中强调名师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其他教育工作者则显然部分存在外延扩大化的问题。鉴于对以上各观点的分析,笔者认为对名师的界定,应当突出其“名” ,但更要着眼于“
师”,中小学名师要“名”在课堂,“名”在流派,“名”在思想,所以名师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卓越成绩,不断提升自己理想力、精进力、表达力、学习力、创新力、文化力、思想力,并具有极大社会影响力的优秀教师。
二、名师的基质
名师之所以谓之“名”,是因为他们自身所独有的光环。分析名师基质也是我们解读名师的一种重要方式。西北师范大学的李瑾瑜先生在界定名师的定义时强调了名师的四大特性,即名师是“倾其所爱为教育的奉献者;走进学生情感世界的阳光使者;引领教育创新潮流的探索者;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 程大唬在《试论名师的基本特征》一文中,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名师的考察,概括出了名师的三大特征 : “热爱教育,投身进步的教育事业;艰苦奋斗,创造丰硕的成果;生前身后,形成广泛的影响” 。
教师成长以上对名师特征进行分析时,大多着重于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出发,看到的只是名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如:强调名师应当具有热爱教育事业,勤于学习,其教育教学工作应当是卓有成效的,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实际上,这只是在物质层面角度上,对名师的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而忽视了名师身上所具备的个人魅力。笔者认为,对名师的特征进
行分析,除了对名师教学上的特进行总结梳理之外,还要对名师的人格特征进行总结,达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效果”。所谓人格,在心理学上一般与个性、性格同义: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及一切环境中事物适应时所显示的异于别人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指的是人的态度、情感、情绪、兴趣、价值观念等,当心理特征表现为行为时,则具有相当的统合性与持久性。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则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笔者认为,所谓名师基质可以理解为成为名师的基本素质。在对名师的界定进行讨论后,成为名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成为引起注意的焦点。这也正是本书的宗旨所在,认为名师的基质可以归纳为“九力”,即名师需要具备崇高的理想力,包括理想与动力、理想与目标、理想与竞争;名师需要具备精湛的教学力,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与教学反思三个阶段;名师需要具备独特的艺术力,包括艺术与生成、规范与创新、科学与艺术;名师需要具备精确的表达力,包括躬亲课题研究、撰写案例论文、大胆立论报告;名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力,包括读书与习惯、读书与淘书、读书与思考;名师需要具备多元地发展力,包括与生活交友
、与时代交友、与科技交友;名师需要具备大胆的创新力,包括新思路、新思维、新方法;名师需要具备深刻的思想力,包括总结经验、形成流派、焠炼思想;名师需要具备广泛的影响力,包括人格影响、学术影响、文化影响。具体内容,本书将做进一步阐述。
三、名师的成长规律
名师的成长既不是一蹴而就的,又不是偶然生成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分析魏书生、李吉林、邱学华、马芯兰等名师成长,笔者认为名师的成长遵循如下规律:
(一)名师的成长具有周期性
名师成长的规律是世界客观规律的一种,必然符合客观规律所具有的特点 —— 具有周期性或阶段性。只是这种周期性或阶段性又因教师职业的独特性而存在自身的特点。
关于名师成长的周期性,教师的成长周期比其他任何人才的成长周期都要长。一个中小学教师起码要经过 10 年以上的磨炼 , 才能将其原有的专业知识与其教育教学实际挂上钩 , 积累起初步的实践经验。同时,名师的成长还具有阶段性。名师的发展过程包括“酝酿期”,“预备期”,“适应期”,“成熟期”,“成名期”,“鼎盛期”,“延续期”,“余热期”,“影响期”九个阶段。不
同的名师并不是九个阶段都要具有,或者具有五段,或者有八段,因人而异。
(二)名师的成长具有自主性
分析所有的名师,他们的成长自主性是首位的。每位名师都有一个强大的动力,克服困难,不断进步。首先名师的成长需要确立自主成长的愿望和需要。分析魏书生、李吉林等名师,无不是在教师职业中烙上理想与崇尚的烙印,从内心产生内驱力,克服一切困难。赵谦翔老师在吉林时,期间政治上受到不公的待遇,但他仍坚持每天认真读书与教书,尽管生活条件很差,但仍不放弃,付出比一般教师要多得多。
其次名师的成长是名师主体在庞大而复杂的影响场的作用下连续的、动态的、整体的、终身的发展。自主发展又具体包括了“内在发展 , 就是发展是由名师自己发起 , 又以自己为对象的变化过程;独立发展 , 就是名师自己独自进行学习的过程;选择发展 , 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名师自身拥有进行学习选择的权利;主动发展 , 是指名师自动的、不受外力驱动而产生的内在的变化;创造发展 , 就是名师能够在支持的环境下发展自己赋予事物独特的新颖的意义的变化过程”等构成要素。
第三名师的成长不仅具有自主发展性,还具有自主发展的共性方式。即名师的成长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成为名师的主观愿望和内在需要,还应有将思想意识付诸于实践的行为方式。包括学习、实践、反思和研究等方式。
关于“实践”,名师卓越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教学效果都不是凭空形成的,是需要长时间进行实践锻炼的。名师李吉林曾说过 : “我深知一个小学实践工作者的薄弱之处 , 便是缺少理论。我懂得了一个老师应该自觉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我想到了就去做。除了自学以外 , 就是与专家学者打交道。”顾泠沅也认为,“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名师首先是名在课堂,只有不断在课堂中实践,理论才能化成措施与策略。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教学流派就是她自己不断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与提炼而形成的。
关于“反思”,叶澜教授曾说,有教师反思三年,就可能成为名师,若不然,不反思的教师一辈子也成不了名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归纳出教师成长的公式 : “成长 = 经验 + 反思”。这说明了要成为名师,仅仅依靠大量的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在经验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获得新的经验。名师孙双金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用一种自我反省的形式 , 把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已经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文稿,最终提出了“情智教育”理念。卞小娟老师
几乎每节课都写反思日记,到深圳上完示范课,写了 1000 多字的反思,说“长”道“短”,不断总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4Q教学”流派。
(三)名师的成长需要社会性
虽然名师的成长主要是靠教师自身内在因素的作用,外在环境因素的支持性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学校、家庭、社会等与教师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因素对教师的影响上。
名师形成,需要社会的支持,也需要社会的认可。
名师的理想力
关于理想,有人这样描述: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有可能实现的想象。理想是一种对未来的想象,但是,并不是任何想象都是理想。当理想后面加上一个“力”字时,就表明理想是有功能作用的。理想是超越现实的飞翔,理想不一定全部变为现实,也不一定马上变为现实,但理想力使人超越,使人坚持。教育的理想力是指导教育行为的精神追求。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当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一名普通的教师想成为全
国名师,毋庸置疑,他必须要树立成为名师的远大理想,由理想形成强大的动力,促使其向目标一步步靠近,最终达成目标。
理想对每个人的成长是要产生作用的,哈佛大学对上千学生进行 20 年的跟踪,结果显示,有理想与没有理想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也一样,凡是成为名师的教师都具有理想。理想要转化为理想力,还要有长期的实践与升华,很多名师的理想都是理想力,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为名师成长指明了方向。大多数新手教师刚刚走上教学岗位时,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教学或许只是为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已。因为理想力的指引作用,青年教师更容易到自己教学生涯的奋斗目标。理想力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自觉的目的性和预见性,使其能够立足现实,选择正确的价值方向。分析数 10 名名师的成长,理想对他们选择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理想一经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不论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人生的境遇如何复杂,都可以使人透过乌云和阴霾,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
为名师成长提供了动力。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险,才能获得勇气和动力,最终达到辉煌
的顶峰。理想力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进取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正如古今中外无数英雄豪杰之所以能在充满困难的条件下最终成就伟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胸怀崇高的理想信念,有锲而不舍、披荆斩棘的动力。同样,一名教师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在教育事业上创造奇迹。
提升了名师的精神境界。人生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教师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精神生活的意义会更为突出。理想力,一方面能使教师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其内心世界成为一个有主心骨的、健康的和有序的系统,避免内心世界的混乱、病态和冲突;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他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
一、 理想与动力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比现实更美好。为使美好的未来和宏伟的憧憬变成现实,人们会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行动去为之努力奋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