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教学方案
第3课时《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了解双调词在形式上的特点。
2.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熟读成诵。
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理解词人借咏月所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熟读成诵。
2.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理解词人借咏月所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理解词人借咏月所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月亮在中国人的眼中,从来都不是一颗普通的星球,它是挂在天上的一首诗。它既有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又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豪放;既饱含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又有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那么恰逢月圆中秋夜,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何感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往千年之前,去听听苏轼的月下吟唱。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谥号“文忠”,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一生坎坷,飘零不定。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首;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主要作品《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
2.背景简介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
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任密州的知府。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3.文学常识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阙),词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回忆苏轼的基本信息,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3.诗文朗读
指名一学生试读,请另一学生评价,然后播放情景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天上宫què  qióng)楼玉宇   )户    chán)娟
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真正做到字正腔圆地读。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一
1.探究任务
如此佳作我们不仅要字正腔圆地读,更要有板有眼地读,那本首词的韵律和节奏有何特点呢?
2.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诗词。
2)运用先前所学习过的按照音节意、句内逻辑等方法划分断句,边读边确定朗读节奏。
3)关注上下阙中的韵脚词,分析诗词的押韵。
4结合分析,再次诵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成果展示
预设
《水调歌头》是一首词,“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词的押韵和节奏视词牌而定。整首词押“an”韵,其中上阕押“ian”韵,下阕押“uan”韵。本首词是典型的双调词,语句宛转悠扬,摇曳多姿。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苏轼 水调歌头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教师范读,请学生评价,然后举行朗读挑战赛,让学生挑战老师,评出较好的进行表扬,再举行男女生朗读挑战赛,及时鼓励表扬。
选出擂台赛冠军,可选配古筝曲《但愿人长久》,让其配乐朗诵,进一步激发诵读兴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朗读擂台赛可激起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赛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二
过渡:后人如此评价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首词作究竟写了哪些内容能获如此评价呢?让我们走进词作之中去感受一番。
1.探究任务
请尝试着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将词中句变作平时的语言表述出来。
2.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词前小序、上阙、下阙。
(2)联系课下注释及先前所学的文言词语,尝试理解词作内容。
(3)独立思考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词作内容大意。
3.成果展示
词前小序: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上阙: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下阙: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为后续的品读打下基础。
(三)合作探究
过渡:“诗言志,词言情”。《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1.探究任务
从词作中寻关键词,仔细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安排
(1)自由朗读诗词,圈画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把握词语的内容,体会词人不同的情感。
2)小组讨论,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关键词语,梳理词人的情感变化
3小组交流讨论,并形成结论做好记录,选派一位代表规范作答。
3.成果展示
预设1:“兼怀”。小序中交代作词的缘由,写出了词人对弟弟的思念。
预设2:“欲”和“恐”。写出了词人想回到天上去,但又担心天上的宫殿太寒冷,写出了词人内心的矛盾纠结。
预设3:“恨”。词人赏月已久,此时月已西斜。表面上写月儿对人们的怨恨,实际上写的是词人在恨,写出了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与苦闷。
预设4:“难”。人月同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情自古以来难得圆全。表现出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预设5:“但愿”。词人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所以他不悲观消极,而是充满期待和祝愿。词人希望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这样就可以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是积极乐观的。这是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4.教师点拨
补充材料:本词作于作者在密州做知府时,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京城政争的漩涡。当时他以激烈的言辞攻击王安石变法,受到了变法派的猛烈攻击,被迫离开京城。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际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苏轼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下风,被迫与兄弟分散,并且他并不知道自己未来如何,因此内心处于纠结之中。苏轼一生仕途不顺,屡遭贬谪,历经八州。但是他却在偏远之地赈灾荒,筑长堤,除盗贼,救旱灾,一扫贬谪悲苦,勤政爱民,奋发图强。
结合着以上材料,说说你读出了苏轼怎样的胸怀呢?
明确:
读出了苏轼乐观旷达的胸怀。
上阙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胸怀。苏轼写这首词时正政治失意,思想的矛盾、对现实不满充塞胸怀,由此,才写出幻想中的天上宫阙,幻想超脱尘世。他想回到朝廷,但又担心朝廷太冷了,无法容身,还是留在地方好。虽中秋正值金秋时分,但此时他却觉“寒”,这种“寒”意是来自朝廷改革派的诋毁,打压、中伤。可即使心有“寒”意,却依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下阙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胸怀,此句饱含着词人对人生的思考,自古以来世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没有必要因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即使多次求而不得,思却未见,但词人思考后便释然了,还强调对人事要开朗、大度。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现苏轼乐观旷达的胸怀。推己及人,“人长久”指的是希望全天下饱受相思之苦的离别之人都能够平安健康,共赏明月,从中可以读出苏轼普世的胸怀。
提示:讲解后老师可让同学们有情有味地朗读这首词,读好情感。
5.活动小结
我们读出了作者作词时的复杂情感,有思念、有矛盾、有苦闷、更有哲思、释怀和祝愿。从伤感到开朗,在这样的自我排遣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乐观旷达的苏轼。的确,这就是苏轼的可贵之处: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仍然是奋发!这就是《水调歌头》的难得之处:全文情感多次起伏变化,最终基调却仍然是昂扬!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情感的变化,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字正腔圆地读词,读通;有板有眼地读词,读准;有情有味地读词,读懂。苏轼的人生境界是一种真正的洒脱和释怀。当他在密州孤寂失意之时,却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他在黄州经历生死之后,却写下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他用自己的诗句,为自己,也为中国文人塑造了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