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儒道禅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学术观念作简要分析
孟子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诗歌接受主张,曾提出著名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对后世文论有着探远影响。孟子的“大丈夫”,“养气说”的提出为一切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所当学习和崇敬的做人的道德目标。它提示人们应当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摒弃私心,让至大至公的“浩然之气”扎根心田。后世文论中的“文气”说、“气盛言宜”说等,即受孟子“养气”说的影响。
二、释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佛家禅语首先,佛教传入后,影响在唐代开始扩大。唐代是我国佛教的全盛时期,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还有宋以来,许多怡情山水、隐逸田园的诗人,其诗作都部分受到些许禅境的浸润。禅宗对文论的影响首先是以禅喻诗。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中沧浪主张“妙悟”,注重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禅宗中注重“顿悟”及妙造自然相切合。严羽在中论诗就将禅语及禅理运用其中,成为中国诗话史上的一大典型特。
其次,佛家把、声、香、味、触、法谓之“六境”加上“六根”、“六识”叫做“十八界”,统称为“境界”。佛教又认为,境界的形成并非五根中的一根对事物的反映,而是五根获得信息后通过意根而形成的“感觉的复合”。这种“境界”理论与文学中的情景关系有某种相似之处,佛教中的“识”“境”互为因缘的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境界说”的发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魏晋时期,“佛性论”成为佛学讨论的热点,“境界”一词也频繁出现于当时的汉译佛典中。魏晋时期以来,佛学中的“境界”说便逐渐渗透、转移到诗学领域。到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中,更经常使用源出于佛门的“境”、“境思”、“缘境”、“取境”等概念来阐述诗学主张,后经司空图、严羽、王士祯等人的发展,形成了关注“意”“境”、“心”“物”之关系的诗学理论。但是,始终没有人在诗学本体论的意义上使用过“境界”一词。
三、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道家集大成者是老庄二人,老子也是道家的创始人,道家更多是从有关审美和对文学创作特殊规律的认识来影响文学理论。道家思想以“自然”为核心。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倡导顺其自然,清静无为的生存方式。老子在艺术上提出“绝圣弃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命题启示人们文学创作要尽可能朝着信、美结合的方向去努力。老子还
提出了“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居易《琵琶行》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亦即老子“大音希生”的意蕴所在。老子也首次提到了“形”和“象”的概念。“形”和“象”两个概念的提出与分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诗歌的意象观和神韵观。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为中国的“意境”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