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古代诗歌中设问手法运用浅论古代诗歌中设问手法运用浅论三都高级中学杨昌盛设问,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中国古诗文中广泛运用,不但提高诗文语句的表达能力,而且取得了应有的审美效果。那么,什么是设问?设问就是自己突出问题,自己回答,或者不回答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一种“无疑而问”,或者说“明知故问”的语言运用形式。其本质不在质疑,而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下面我们从“问而不答”式和“问而回答”式两个角度来看设问修辞手法的审美意义。
首先,“问而回答”式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义。
“问而回答”式是设问修辞手法的最基本的形式。在中国古代诗文中,“问而回答”式是运用得最广、最多的一种语言形式。
比如李煜的《虞美人》:虞美人》》开始四句: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诗中开始,木兰叹息,爷娘问女儿你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木兰回答道)我并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是因为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在这里,诗人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并“问而回答”。爷娘听到女儿的叹息,出于对女儿的关心与爱护,就问女儿为什么叹息,女儿予以回答。在回答中,诗人不但表明了木兰叹息的原因,更是有助于推动事件的发展,而且在一问一答中引起读者的注意,更好地感受到木兰在叹息中所表现出的真情与伤感。
其次,设问中“问而不答”式的审美意义。
《五柳先生传》是田园诗人陶渊明为自己写的传记,属于纪传体文学。人物传记具有较强的真实性特点。梁时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过:五柳先生传》是田园诗人陶渊明为自己写的传记,属于纪传体文学。人物传记具有较强的真实性特点。梁时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过》自况,时人为之实录。”也就是说,文中的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为自己画的像。
文章开始,诗人以虚代实,暗示出自己是一个隐士,然后描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特别是文中所描写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嗜饮酒,每饮必醉;常著文,以此自娱等,真切地描绘出了一个不羡慕名利,不追求荣华富贵、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文章在最后的一段是赞词。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在叙事之后加上一段赞词来表达作者的意见。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人物传记后加上“太史公
描写父亲的诗句曰”的话作议论,也就是一种点睛之笔。清代短篇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故事后,也加上“异史氏曰”的议论,这种方式,不但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引起读者的注意。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这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是“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意思就是说,“对贫贱不悲伤忧愁,对富贵不追求渴望。”饮酒作诗,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他是无怀氏时代的百姓
吧?(或者)是葛天氏时代的百姓吧?首先,我们来看,句中的“无怀氏”和“葛天氏”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在他们的那个时候,人民生活,恬淡自如,社会风气醇厚朴实。这在《礼记·大道之行》中都予以表现,在陶渊明自己写的《桃花源诗并序》也给予了形象的展示。可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却是一个充满着“乱”与
“篡”的动乱时代。怎样来表现?在文章最后却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采用了“明知故问”的方式,明明知道陶渊明是东晋时候的人,为什么要说“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呢?对此,我认为有两方面的作用:史记》,在人物传记后加上“太史公曰”的话作议论,也就是一种点睛之笔。清代短篇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故事后,也加上“异史氏曰”的议论,这种方式,不但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引起读者的注意。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这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是“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意思就是说,“对贫贱不悲伤忧愁,对富贵不追求渴望。”饮酒作诗,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他是无怀氏时代的百姓吧?(或者)是葛天氏时代的百姓吧?首先,我们来看,句中的“无怀氏”和“葛天氏”是传
说中的上古帝王。在他们的那个时候,人民生活,恬淡自如,社会风气醇厚朴实。这在《礼记·大道之行》中都予以表现,在陶渊明自己写的《桃花源诗并序》也给予了形象的展示。可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却是一个充满着“乱”与“篡”的动乱时代。怎样来表现?在文章最后却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采用了“明知故问”的方式,明明知道陶渊明是东晋时候的人,为什么要说“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呢?对此,我认为有两方面的作用》“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答:
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例
②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
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问:
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答:
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例
②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问: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问》“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
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问:
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答:
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的热爱之情。
3. 对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例
①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问: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
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
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答:
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
例
③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问》(见上)问:
这首诗采用什么形式将叙述、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答:
用问答形式。第一句叙述,第二、
三、四句是童子回答诗人问话的叙事,叙事中描绘了隐者飘然入山采药,行踪无定,悠然自在淡雅清高的生活。写景又透露出对隐者的敬仰羡慕之情。
例
⑤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问: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问》
1.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夏麦成熟景象的诗句是:观刈麦》中描写夏麦成熟景象的诗句是》中描写妇女儿童。(村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3.白居易在《观刈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4.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农民割麦的极度辛苦的诗句是:观刈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4.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农民割麦的极度辛苦的诗句是》中描写农妇拾穗原因的诗句是: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6.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自愧”与“自责”。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被子”状况的诗句是:观刈麦》中描写“自愧”与“自责”。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被子”状况的诗句是》中描写“破屋漏雨”。(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明对“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 4.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明“为实现愿望,宁可自我牺牲”的诗句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明对“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明“为实现愿望,宁可自我牺牲”的诗句是》
1.屈原在《离骚》的开篇,叙述自己极度苦闷的原因的诗句是:离骚》的开篇,叙述自己极度苦闷的原因的诗句是》中写自己追求美好德行,至死不改的诗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宁死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诗句是:离骚》中表明自己宁死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诗句是》中表明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的诗句是: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虽遭贬
抑,。(不吾知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6.屈原在《离骚》的结尾表明坚持理想,至死不变的诗句是: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