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作文教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五篇模版)
第一篇:新课标下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 发散性思维是思维结构的核心,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辐射型的思维方式。它从多角度、多起点、立体地全方位来思考问题,有利于摆脱习惯的禁锢,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一个人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其最终能否成为有创造性人才的一个关键。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写出独树一帜的文章,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从培养多向思维、逆向思维、想象思维入手,在培养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提高教师人文素质、评价方式灵活多样等原则。
【关键词】 创新能力;发散思维;作文教学;原则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
它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更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
发散性思维是思维结构的核心,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辐射型的思维方式。它从多角度、多起点、立体地全方位来思考问题,有利于摆脱习惯的禁锢,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一个人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其最终能否成为有创造性人才的一个关键。发散思维的培养,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学教学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从发散思维的培养入手。在众多科目中,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语文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叶圣陶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善读善写。”[1]这个“善”字即掌握方法,其核心是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作文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在近20年来虽百花齐放,新方法层出不穷,但就整个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仍是收效甚微,学生作文普遍仍存在模式化现象,缺乏新意。
一、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为了使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我们先总结一下现在学生作文中普遍
存在的模式化现象。
首先,思维模式化。学生的思维定势于习惯思维,面对一个问题,只能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想到的方面,不敢大胆去想,激发思维的火花。如看到雪,在他们的
0 思维深处,雪永远是纯洁、美好的象征,而没有想到雪覆盖了一些肮脏的东西,以洁白的外表掩盖世间的罪恶。对老师的赞美,不是比作蜡烛就是比作春蚕;孟母三迁是为孩子着想的表现,永远都是好的;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受批判的永远是他,没有一点可取之处。等等。他们的思维已形成定势,对问题的看法缺乏创新,作文中不断重复这些旧观点,不肯用自己的头脑对习惯的认识和传统的见解作深层次的思考。
其次,选材模式化。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应付考试,一般缺少生活经验,视野较狭窄,加上思维不灵活,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没有深入思考,在作文的选材上翻来覆去都是运用那些老掉牙的材料。如说到奉献,就是孔繁森、焦裕禄;提到做好事,就是雷锋;讲到勤奋就是凿壁偷光的匡衡;善于嫉妒的代表人物就是周瑜;智慧的榜样就是诸葛亮。这些材料不知被多少人用过,对老师、对其他读者来说如同嚼蜡,毫无新意可言。
再次,结构模式化。多数学生下笔之前脑子里已有各种固定的文体结构写法。如写记叙文有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把这些东西连接好,再提炼出一个主题就可以了。写说明文有三结构:先总写,后分写,再总写。写议论文有三段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等。还要注意“凤头、猪肚、豹尾”三大原则。于是,学生每次作文都按照固定的框架去填充材料,没有想到要去突破这些结构框架。这样不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而且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作文失去兴趣、热情。
清人赵翼诗云:“人面仅一尺,竟无一相肖。人心亦如面,意匠戛独造。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题文,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 有 天 在
窍。”[2]确实,世上没有两张长得完全一样的脸,人的思想感情更是千差万别,对同一部作品,更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写作也是一样,要有自己独到的妙处,不人云亦云。
写作要做到有自己独特见解,风格,有创新,就要打破以上这些固定的思维模式,进行发散性思维。“新课标”也提出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拓展其写作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写出有独特见解的文章来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扩写作文
二、培养方法
(一)运用多向思维,开阔学生思路
许多学生拿到作文题,往往由于习惯性思维,只能看到事情的单一方面,即大多数人想到的方面。这样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分析,对同一事物从多侧面、多 层次去写作,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拓展写作思路。这样说还是太宽泛,具体说来可以从选材、立意、结构、体裁上进行多角度训练,培养发散思维。
首先,选材多样化。拓宽写作题材,对于发展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文题取材应广博,事事物物,凡能与学生接触而引起其思想感情者,均可为文题之材料。”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敞开思路,提供较大的选材范围,挑选自己最熟悉的、又尽量与众不同的题材进行写作。如:有一位教师让学生写《和睦的家庭》,但之后发现学生说套话、空话、编瞎话的多,矫情,众口一腔。大都写父母如何恩爱
或如何孝敬爷爷奶奶,家里每天都如何奏着快乐乐章。后老师把题目改成《我的家庭》,这下题目不再绝对化了,肯定了事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学生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的写和睦的家庭,有的写破碎的家庭„„但感情都真挚、自然感人。同一篇题目,写出了各自的特,写者有趣,阅者有味。
其次,立意多样化。所谓文章的立意,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同一题材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的中心思想,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为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确定文章的中心。为了让学生理解立意如何多样化,可先举一些例子让学生理解。如同样是“春风”,李白的笔下是“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里的“春风”是凄凉的;而散文家朱自清的笔下却是“春面不寒杨柳风”,这里,“春风”则是轻柔、温暖的。同样是“离别”,王维笔下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离别的伤感、悲凉令人断肠;而高适笔下是“天下谁人不识君”,豪迈、乐观的心态使我们对离别又有了不同的感受。如让学生写寓言《滥竽充数》的读后感,一般,学生按照习惯性思维想到的就是要批判南郭先生的不学无术。可提出以下几个论点让学生参考,开阔他们立意的思路:A、烂竽能够充数,联想到官僚主义是产生南郭先生之流的土壤。B、南郭先生最终落荒而逃,说明他们还有自知之明;C、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冒充内行,最终露出马脚,说明人应该扎扎实实学习,掌握真本领,不能弄虚作假。
再次,结构要多样化。同一写作内容,采用不同的结构方式,表达的效果就不一样。因此,学生在写作时,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结构方式,如写《记一件难忘的事》一文,可以顺序,按时间先后,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也可以倒叙,把这件事中最精彩的一个场景提到前面叙述,再按原来的顺序写;还可以用插叙的形式,根据需要在叙述中暂时中断原来思路,插入另一些有关的事。结构上的求异训练,可以逐步改变学生文章平铺直叙的现象。
最后,体裁多样化。可引导学生根据同一题材,写出不同文体的作文。如以“葡萄” 为题材的作文可写成说明文,介绍其种类、特点、生长过程;可以写成一般的记叙文,描写、香、味和一家人在月夜围坐在葡萄架下赏月、乘凉的情景;可以写成观察日记,记下葡萄生长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还可以写成借物喻人的散文,赞美具有葡萄那为人搭架乘凉默默奉献精神的人们。由于文体不同,学生的习作也就丰富多彩,各具特。
(二)运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推陈出新
在拓展了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反弹琵琶出新意”的观念,对其所写的内容作反方向思考,敢于标新立异,也就是运用逆向思维。有些作文题目如果只是着
眼于正面思考,绞尽脑汁恐怕也不到合适的突破口,但运用逆向思维,打破常规反方向思考,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有些人就是运用逆向思维获得了成功。有一位老师让他的学生画一幅画,表达千军万马的场面。第一个学生受固定思维影响,没有考虑太多就在纸上画了很多兵马,把纸全画满了。第二个学生想了一下,没有直接把军马画出来,只画了几匹,其他的就用象征性的点来表示。第三个学生没有按常规考虑怎么把那么多的军马直接画出来,而是反方向思考怎样用少来表现多。于是,他画了一条地平线,在地平线上出现了前后两个骑兵,他们身后有一些只露了头盔的骑兵,还有一面旗,上面写着一个醒目的“帅”字。结果,第三个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如以《“有志者事竟成”小议》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审题时应对题目进行辨证分析。“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确实鼓舞过许多人走上了成功之路,人们也一直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或拿来鼓励别人。但我们也可以打破这个常规思维,从反面提出,“有志者事未必成”的论点来,并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看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得出结论:只有符合实际,自身力所能及,并且自己又努力奋斗的情况下,有志者的事才能得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