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简介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和在黄州的主要经历,以及在此其间的主要文学作品。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第一步:读顺课文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听音频朗读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第二步:读懂课文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合作翻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译读,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分组抢答: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睡)
(4)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第三步:读透课文
要求: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情感、写法等方面来深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交流。(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确: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优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月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
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效果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是我在本学期执教的一节公开课。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先自主进行了预习,学生积极性都很高。
课上,我特别重视了朗读训练和运用图片营造教学情境,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图片的运用,有效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首先,课前,我以一首较为轻松舒缓的视频乐曲创设了学习氛围,在对歌词内容的讨论理解中自然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其次,视频朗读的播放以及背景音乐的选择都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夜的静谧,月的清朗,人的豁达,都被那优美的旋律诠释的淋漓尽致,学生在这种音乐声中,很快就被带入作品情境。艺术都是相通的,在语文课上恰当地运用音乐和视频,既能怡情,又能制造氛围,可谓一举多得。
二、学生的反复朗读,尤其是配图配乐的美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文言文教学,我非常重视诵读训练。课堂上,我设计了听读、自由放声练读、齐读、有感情配乐朗读、译读等。在研读课文时,我教学生对重点句进行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这样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动情的朗读中,仿佛伴着轻柔舒缓的音乐走进了作者所描绘的澄澈空灵的月里,陶醉在清幽、静谧的情境中,设身处地感悟、理解着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内容的补充与拓展,提高了学生对作品之美的感悟。
苏轼有着复杂的人生经历,苏轼的作品中,自然也就包含了比较复杂的情感。如果单从一篇课文入手,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作者那乐观、豁达的胸襟。所以,课堂上,我有意安排穿插了一些苏轼在不同时期所写之诗词,并引用了一些历来人们对苏轼的评论文字,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了苏轼,深刻感受到苏轼身
处逆境却能保持乐观旷达胸怀的人格之美。最后,对学生提出美好的希望,寄语学生要学习苏轼坦然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并要培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的乐观情怀。
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在美妙的乐曲伴随下、在老师的美好寄语中、在对美景的欣赏里自然地结束了,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似乎还沉浸在美的感受之中……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0余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并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更是绝妙,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
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基础题
1.先学习,后做题。(9分)
“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作“分割”“剖开”“解除”
“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j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
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讲时读jiè,
如:解送(jiè sòng)、解元(jiè yuán)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
用时读xiè,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讲时读xiè。
(1)解衣欲睡()(2)解铃系铃()
(3)识文解字()(4)解不开这个道理()
(5)苏三起解()(6)跑马卖解()
(7)使出浑身解数()
(8)两头蛇解珍(《水浒》中的人名)()
(9)把犯人解到县里()
2.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6分)
(1)怀民亦未寝()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
3.解释加粗的词。(12分)
(1)念无与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
(3)相与步于中庭()(4)盖竹柏影也()
(5)寻张怀民()(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之。(6分)
5.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 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本文选自《________》。(2分)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
7.读故事,完成题目。(15分)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综合题
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