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二、词语归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欣然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起行。(欣然:愉快地)
2.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遂:于是。)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考虑、想到。遂:于是。)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
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6.交横(交错纵横)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耳:罢了。)
(二)古今异义
1.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2.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3.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三)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
(四)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3)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四、重点句子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文章表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六、阅读理解
(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4题。(15分)
【甲】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夕日欲颓.(坠落,落下)(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3)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2.翻译句子。(4分)
(1)两岸石壁,五交辉。
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3.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乙文写景的名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分)4.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谢中书书》描绘了“(山川)之美”。《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
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记承天寺夜游》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篮舆(yú):竹轿。③天字开霁:天空晴朗。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月入户.()(2)但.少闲人()
(3)以书.邀余()(4)谒.辨才于朝音堂()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3分)()
A.濯足于.惠因涧尝射于.家圃
B.得支径上.风篁岭横柯上.蔽
C.殆非人间之.境马之.千里者
D.明日乃.还乃.不知有汉
7.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角度
..分析。(4分)
..不同,请作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5.(1)门(2)只/只是(3)信/书信(4)拜见/拜访
6.A(2分)
7.(我们)在龙井亭休息,舀泉水/斟泉水/取泉水靠在石头上喝(舀泉水/斟泉水/取泉水靠在石头上然
后喝水)。
8.[答题角度一]甲文运用定点观察,写出月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1分)。乙文采用移步换景,交代行踪游踪,写从普宁到寿圣院沿途的景(1分)。
[答题角度二]甲文从视觉角度写出月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1分)。乙文从听觉角度写出夜晚环境的幽寂/幽静(1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13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连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行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东坡食汤饼》)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i):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9.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共买食.之()④饮酒但.饮湿()
10.翻译句子。(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 [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 [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 [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12.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①高兴的样子②考虑,想到③吃④只,仅
10.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
②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11. B
12.示例: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再所难免。与其哀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说明:本题2分。只要体现出劝慰弟弟乐观面对挫折,符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