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直面死亡,方能获得新生
文题
前不久,有一条新闻说:人类到2029年将有可能实现永生,可以实现长生不老。这条新闻说的言之凿凿,理由是:因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发达,人的记忆可以用一种特殊的介质存储下来,并且和人的身体可以实现分离。当我们的身体开始老化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这个记忆给提取出来,将它存放到一个新的硬件上。听到这个消息,有人欣喜若狂,为能够得到永恒的生命而庆幸;有人陷入深思,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向死而生”;还有人认为……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思考?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台
向死而生,紧握生命
前不久,一条言之凿凿的新闻,如平地惊雷,陡然炸响:人类将利用发达的信息、生物技术,在2029年实现永生!我不同于人们的欣喜若狂,私以为,比起无穷无尽的永恒,向死而生,紧握生命,也许才是存在的真正意义。
其实,死亡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了生之可贵,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向死而生”,在于生命的一次性。试想,如果生命是没有尽头的话,人生是不是将会变得毫无意义?如果连死亡这个最终的归宿都消失不见了,那么,人类将会以怎样一种行尸走肉般的姿态去生存?
是的,当时间计量的尺度消失的时候,我们好像是获得了自由,但实际上是进入到了另外一种绝对的不自由当中,此时,你不会有任何的紧迫感,你做一件事情和不做一件事情的差别几乎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是根本不存在差别的。死亡的意义,便是在时刻提醒着我们:好好对待生命。
李开复在与癌症抗争过程中有所感悟:“思考死亡教我们分辨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对死的思考,使人更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生存不可替代,从而向死而生,紧握生命,最大限度地
实现其独一无二的价值。试想,若是我们的时间都无穷无尽,那么永恒的生命将还会是是幸运吗?若是没有了死亡的如影随形,那么人类还会紧握生命,去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吗?
刘慈欣笔下的G先生,将人类首次探索太空的日期定名为“诞生节”,却将虚拟世界技术的突破的那天命名为“流产节”。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智慧文明在行星中孕育,在现实中成长,却在虚拟世界中熄灭。”初读此文,不明其意,反复咀嚼,醍醐灌顶。是啊,用信息技术将记忆与人体分离,何其悲哉?在数据中、在虚拟中永生的意义何在呢?要知道,生命中很多东西是不能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其价值的。
谷歌首席科学家雷·库兹韦尔也发出了这样的的感慨:“死亡为我们人类的生命赋予了意义。死亡让我们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及其珍贵的价值。”是的,最终剥夺了生的意义的死,一度又是它赋予了生以意义。我们面对疾病、痛苦、不幸,但同样,我们的一生也经历过欢乐与幸福,最终安然闭上双眼——这是大自然为人类设立的规则,上千万年来一直如此。
有一种开始,叫永不止步;有一种活着,叫向死而生!那么,请让我们学会向死而生,紧握生命!
直面死亡,方能获得新生
有新闻言,人之长生不老,即将实现。虽议论纷杂,众声不一,欣喜若狂者有之,顾虑疑惑者有之,彷徨不定者亦有之,然依笔者愚见,生而有死,天地之常。人,惟有直面死亡之限度,才能让我们感到生之紧迫;惟有直面死亡之无常,我们方能获得生命的意义!
海德格尔半个世纪前的娓娓道来,在如今的浮世红尘中,让我们感觉更加深刻:“向死而生!”——生命的伊始同样是走向死亡的起点。善哉斯言!当世人都以“向死”的方式“而生”,愚昧的精神方得觉醒,有限的生命方得延伸。若人人皆可利用那冷冰冰的硬盘转移记忆,实现所谓之“永生”,可以想象,世人可还珍惜有限的生命?
用尼采的话说,如果没有死亡的话,人活着就会变成一种毫无意义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有一万年,那么他的生命会变得非常散漫,不会有任何的紧迫感,当然,也不会有任何意义。我们都不可能活一万年,对于我们来说,人生是一个期权,是在一段时间拥有但是会过期作废的权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对人生做出妥善的经营和管理。
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斗者的身姿;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奋斗者的步伐。因而,我们看到乔布斯在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他理解了“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于是,乔布斯让他设计的“苹果”风靡了世界;我们也看到史铁生在他“最
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的时候,他明白了“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于是,史铁生扶轮问路,最终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扉页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诚然,死亡终将到来,每个人都无法躲避。我们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不过,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我们唯有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通过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质量和长度,来提高生命的效度和密度,才能彰显生命的意义。 
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所说:“有些人过着空虚漫无目的的生活,原因正是在于对死亡的否定。”面对未来我们是否可以长生不老这件事,我少年应深思之,熟虑之;不盲信,不惧怕。值此疫情来袭之关头,我们更应看见生命之脆弱,明白奋斗之重要,懂得“向死而生”之意义。
谨记: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领悟生命,珍惜生命,直面死亡,方能获得新生!
向死而生,一苇以航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永生曙光初现。庆幸者有之,担忧者亦有之,我们生命的小舟将会驶向哪里?朝山谒水,抚今追昔,我幡然觉悟——唯有获得向死而生的勇气,我们方能在人生的海洋中一苇以航。
生命的美好,让人渴望永生。古有智勇者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希望再活五百年”;今有科学家预言:“就算我们在有生之年还无法达到永生,这场与死亡的战争仍有可能是21世纪的旗舰计划。”看来,让永生的梦想照进现实,从古至今,没有丝毫改变。
诚然,人类追寻永生的脚步从未停息,可低头思忖,当我们的生命真的被无限延长,又会出现一番怎样的景象?当我们接受任务时,不必立即行动,因为“明日何其多”;当我们想要奋斗时,无需争分夺秒,因为“吾生也无涯”,如此一来,我们究竟是拓展了生命的长度还是压缩了生命的厚度?张爱玲曾有感而发:“岁月极美,在于它会有必然地消逝。”是啊,人生像过客,岁月催人老。可是惟其如此,我们才觉知生命的可贵。
村上春树曾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直面死亡,是让我们积攒更多生的勇气;思考死亡,是帮助我们获得生活的某种真谛。依笔者愚见,唯有获得向死而生的勇气,才是与死亡抗衡、让生命无悔的不二法门。青史昭昭,古有青莲居士在首联到韵
尾的赛跑中留下无数瑰宝;征途漫漫,今有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奔跑抢回更多的病人。试想,若是他们简单地将生命的价值定义为永生,又怎能书写出如此波澜壮阔,豪情万丈的伟大人生?
21年高考作文行文至此,又不得不为人生一叹——即使保持向死而生的勇气,短暂的生命不也终将会百年而朽吗?实则不然。《诗经》来自三千年前年的风烟,但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依旧感人至深;2020年的抗疫,虽一定会在疫情已终的日子随风而散,但那些为救助他人而失去生命的英雄,却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个体的生命可以衰朽,但其精神情怀却可以永生。这些精神的传承,不会因生命的流逝而消亡,反而会在一代代人的血脉中流淌。
生存还是死亡,是哲学世界的永恒命题。“向死而生”则是海德格尔给出的终极答案。吾生也有涯,无需刻意追求永生。愿我们在这还未老的时光里,向死而生,一苇以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