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大
人大代表先进事迹6篇
【篇一】
xx,xx市城隍镇中岭村党支部书记。当选人大代表以来,他始终牢记人民重托,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在帮众致富、为百姓谋利、替人民代言方面,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人大代表为人民的真谛。
众致富的领路人
城隍镇中岭村地处汉江以北,xx城关近郊,人口1532人,耕地508亩,人均耕地不足0.4亩,主要种植棉花、蚕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农民收入低,是一个人多田少的行政村。
中岭村是传统的炒业村,主要产品是炒米和兰花豆。早在1983年,针对“人多无田种、有力无处使”的现状,村里一批农民利用资源优势,开始尝试加工制作兰花豆、炒米泡,推销给周边食品店,引来村民竞相效仿,至2000年,村里已有炒业加工作坊76个。
“拖着板车炒炒米,土锅土灶拌花豆。”这是xx市城隍镇中岭村农民过去闯市场的真实写照。前
些年,全村3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炒业,不是炒炒米就是油炸兰花豆。家家户户各自为政,在门口搭两个棚子,垒砌个灶台就算操作间了。卫生环境没保障,产品质量也不高,原材料进价高,卖产品时农户还相互杀价,赚到手的只是一点点辛苦钱,加工一斤蚕豆利润只有一两毛。由于作坊之间无序竞争,致使炒业一度低迷。
1999年,xx正式接手担任村支部书记。在这之前,他一直在福建省厦门、泉州一带从事炒业生意。 这种无序竞争,引起了他的警觉。2001年,在他的倡仪下,在城隍镇政府的引导下,中岭村成立了炒业协会(现为炒业经济合作社),组织加工户投入850万元,修建标准厂房18间,吸纳110家个体户进厂生产。制定了协会章程,采取统一进货渠道,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服务,统一缴纳税费的办法,规范了炒业市场,形成了分散加工、集中销售的发展格局。炒业合作社注册了“中岭”牌商标,为加工户统一提供购货、技术、包装、信息等方面服务,帮助提高产品质量,拓宽市场销路。为了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新要求,2007年,他组织76名经营户出资1000万元,兴建了占地80亩的中岭炒业经济园区,修建标准厂房6000平方米,已有105家企业进园生产,炒业由简陋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向标准化规模生产转变,产品由单一结构向系列化转变,市场由立足县(市)小市场向抢占北京、上海等大市场转变。目前,他们已经成功注册“中岭”、“汉江”两个商标,产品有4 个系列,低、中、高档共
7个品种口味。市场覆盖国内华北、新疆、西藏等多个省区,还远销俄罗斯、泰国、缅甸等多个国家。
他还积极发挥炒业经济合作社的作用,对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近几年,合作社先后帮助村里100多家炒业户解决融资难问题,协保贷款500多万元。2005年,村民陈艳彪从外面打工回到村里,也想搞炒业,却苦于没有资金。xx主动帮他向银行跑贷款,帮助他向银行贷款10万元,还指派技术人员帮助指导。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公司员工100多人,年利润30多万元。2012年全村炒业发展到230户,年产值2.5亿元,纯利润达30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
在舞活龙头产业、做强传统炒业的同时,他还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发展与炒业相配套的包装、建材、运输等行业。目前,全村已经发展到40多家,通过多种经营,村民们走上了富裕路。
公益事业的谋划人
经济发展了,富了农民口袋,还要“富”农民脑袋。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投入18万元建设了一
个规范适用的村级组织办公场所,集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于一体,为众提供了学知识、学科技、学法律、学政策的场所,以满足农民的求知欲望。
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他的脑海里又在勾画新农村建设的蓝图。2011年请来xx市规划局,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帮助制定切合中岭村实际的村庄规划。按照规划,投资30多万元,硬化村级公路2.5公里,解决了众出行难、生产物资运输难等问题,极大改善了众生产生活条件;投资40多万元改厕,修建无公害化厕所350余个,兴建垃圾池18个,将沿村庄的600多米的污水沟进行治理,铺设下水管,配备了2名保洁员,形成了长效保洁机制,使村庄得到净化;投资5万元,种植桂花树、樟树等常绿灌木500多棵,实现村庄整体绿化;在电力部门的支持下,投资170多万元,新增3台315千伏变压器,延长线路4000多米,在主干道上安装路灯100盏,使村庄得到了亮化;投资45万元,加强村级小农水建设,疏挖沟渠5000米,完成土方2万方,新建节制闸2座,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