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撤乡并村方案
一村一大 篇一:乡村的巨变与新忧
乡村的巨变与新忧
选择字号:大 中 小本文共阅读 71 次 更新时间:2023-10-09 21:58:14
进入专题: 撤乡并村
● 张英洪 (进入专栏)
2023年8月,我参与工作以来第一次休假,从京城回到湘西农村,在那块熟识的土地上,陪伴着父母,与家人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品尝着远离大都市、融入新农村的日常生活。十来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我还是明显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变,也发觉了乡村面临的新忧。站在乡村熟识的山头上,可谓四周青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生态环境恢复快,食品平安问题多。改革以来,生态环境曾遭到明显破坏,一座座山头被砍光了,一条条河水被污染了。村前的三都河竟然露出了河床,甚至消失了季节性断流。近些年
来,随着大量中青年农村人口进城打工,家乡的生态环境开头快速恢复,山上重新长出了树木,披上了绿。山间小路因行人稀有,杂草丛生。我在试图重走以前走过的一些山路时,发觉繁茂的灌木杂草拦住了去路。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现在好像也可以说,世上本有的路,因走的人少了,也便没有了路。人类活动的退缩,给大自然的万物生长留出了宽阔的空间。由于敝村属于纯农区,尚无工业,空气质量比北京要好得多,基本上都是蓝天白云。沿家乡的三都河边走,发觉有不少白的野天鹅在自由地飞行和降落。当我在呼吸优良空气的时候,却发觉家乡的食品平安已成了大问题。在家务农的二告知我说,现在都是懒人农业,没人像过去那样除草,村民普遍使用除草剂。至于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则更是稀松平常。村民养猪、养鸡、养鸭,普遍使用激素饲料。当地政府对3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赐予补贴支持,而不管其是激素饲料养殖还是生态养殖。在中央提出推动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后,地方政府仍旧局限于支持数量上的规模养殖,而对质量上的生态养殖却缺乏应有的熟悉和重视。二说,每年镇里发放水稻种子和油菜种子,村民到村干部那里免费领取,但不知是不是转基因种子,反正农夫已经不能自己留种。由于平常我给二介绍过一些生态有机农业方面的学问和信息,二坚持自己家里吃的辣椒等蔬菜不打农药,并坚持不使用除草剂。我在与一些村民沟通中,发觉村民对什么是生态农业几乎没
有什么概念,至于什么是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则普遍不清晰了。这次回到家乡休假,我最大的欣慰是鼻子能呼吸到新奇平安的空气,但却难以保障嘴巴能吃到平安放心的食品。舌
尖上的平安已经是农村最大的问题之一。因食品担心全造成村民患上各种疾病去世的越来越多。建设健康乡村已刻不容缓。
放眼旧居换新颜,乡里难见少年郎。在农村,村民最大的抱负好像就是建新居。敝村以前的住房主要是木房子和土砖房。上个世纪80年月,在改革中领先富有起来的村民开头建起了砖房子。当时建的砖房子全部为裸砖结构,墙体内外均不粉刷装饰。现在仍旧可以见到几栋80年月的房子。近十几年来,村民普遍建起了新的楼房,一般是两层的楼房,也有三层的。在村里,假如没有树屋,就感到很没有面子。男子要娶媳妇,没建新居几乎是没有媒人上门的。我到村里走一圈时,发觉改革前的木房子和80年月的砖房子已经很少了,村民绝大多数都建起了新楼房。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村里很洋气的新楼房,几乎都是村民外出打工挣钱回家修建的。而单纯依靠种阳春的农夫,根本建不起新居子。我们常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第一产业。但从事这个基础性产业的农夫,却无法通过辛勤劳动富有起来,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重大问题。要让农业成为有盼望的产业,让从事农业的农夫成为有尊严、有
风光的职业,就必需要有重大的改革。我在家人的陪伴下在村庄里溜达时,很少见到中青年村民,很多新楼房门上一把锁,人去楼在,间或遇到一些老人,便任凭聊上几句话。村里的中青年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去了,他们出钱出力新建的楼房也顾不上住几天。他们将新屋建成后,要么将它交给家里的老人看管,要么交给一把门锁看护。村民外出打工,挣了钱就是为了建房,而建了房,却不能正常居住生活,又行匆忙地外出打工了。有人说“乡”的繁体字是有“郎”的,现在好了,简体字的“乡”里无“郎”了。这种不能实现农夫市民化的城镇化,既造成了严峻的“城市病”,又造成了严峻的“农村病”。
大路修到家门口,遍地垃圾无人管。经过十年的新农村建设,村里的大路交通有了明显的改观。村前三都河上修建了一座桥,桥头的石碑上,雕刻有捐款人的姓名和金额。本人捐款的1000元也铭刻在上面。村里的水泥路通到了各个自然村,以前最偏远的小砣、半山上这两个自然村,也修通了水泥路。这给村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沿着村里的水泥路步行,先后到过小砣、半山上、太栗坳、蔡家、清河坪等自然村,遇到村民便任凭沟通问问村里的一些状况。村民家门口基本都通了水泥路,这样生产生活都比较便利。村里还建起上一些太阳能路灯,开通了自来水,洗衣机和冰箱能够正常使用。但糟糕的是,农村的垃圾却没有支配收集和处理,村民对于各种垃圾,要么顺手扔,要么擅自丢在一堆,也没有人特地处理,
任其臭气熏天。我小时候,农村是没有垃圾概念。所谓的垃圾,就是动物饲料和农家肥,可以循环利用。现在造成的农村垃圾,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厨房生活垃圾。以前厨房生
活垃圾都成了动物的饲料,本质上没有什么垃圾可言。现在饲养动物普遍使用饲料,厨余垃圾产生了。二是农作物垃圾。以前农作物垃圾要么成为动物的食材,要么成为村民的燃料,要么成为有机肥回归自然。现在这些东西则无用武之地,便成为了垃圾。三是工业品垃圾。城市各种工业产品输入农村后,也将各种垃圾也带入了农村。药瓶、塑料制品等散布在乡村各地。前两种垃圾可以很好地处理后回归自然,唯有工业品垃圾的处理,是个麻烦的大问题。目前,村里尚无垃圾处理的意识和应对之策,各种垃圾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老人农业老人爱,精准扶贫精准难。网上有种说法,80后不愿种地,90后不会种地,00后不提种地。现在家乡的种地主力军,都是些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老农夫。在村里,我见到一些老年村民仍旧对农业布满深情厚意,他们一天到晚都要干些农活才舒适。在敝村,至今既没有搞过任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也没有成立任何农夫专业合作社。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也不靠农业这个收成。留成农村的中老年村民,只有担负起种地的责任。对他们来说,除了种阳春,他们不会干别的什么。他们只有每天干些农活,才感到满意和心安理得。以前
村里大都种植早稻和晚稻,现在则已经全部改种植中稻了。家乡从种植双季稻到单季稻,这是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老龄化倒逼的结果。不光是敝村,我一路走过,四周见到的村庄都只种植单季稻了。应当说,改革这么多年来,村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以前吃不饱饭的状况不复存在了。但因劳动力缺乏、年纪偏大、疾病等因素,村里不怜悯况地存在一些生活困难的人,贫困仍旧是村庄的组成部分。一位我称呼为三伯娘的老人,70多岁了,老伴已去世几年,两个儿子都已分家,在外打工,她大儿子因病已经瘫痪,二儿子在怀化打工。她一个人居住在一栋破旧的木屋子里,没有电灯,也不用煤油灯,不用自来水,天黑就睡觉,用水就到井里去挑。她看到我回村后就来问我,说她住的房子快要倒塌了,政府能否帮她修理修理?我对她说,现在中央正在实施精准扶贫,你可以跟村干部反映状况。她说已经跟一位村干部说了,村干部回答她说:“你房子还没有倒,等倒了后再说。”这位三伯娘感叹说:“假如等房子倒塌了,我可能就被压死了。”联想到今年8月26日甘肃省康乐县景古镇阿姑山村村民杨改兰因贫困等缘由将自己4个子女杀死后服农药自杀的悲剧,我们对农村基层干部能否真正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的政策,的确不宜过于乐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