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乡村发展的六大困难
从我们对39个行政村和165个农户、村干部访谈的情况来看,当前乡村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一大(一)乡村产业基础仍不牢固。24名调查人员认为,缺乏产业支撑是当前制约乡村振兴的最突出问题,除了影响农民收入外,更造成村集体经济孱弱,影响基层治理效果;71名受访农民反映,粮食价格相对较低,发展种养业风险较大,同时农田水利的“毛细血管”设施落后,期望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1名村干部反映,由于集体经济薄弱,难以支撑日常支出,更无力改善农民生活和基础设施。
1.种植业比较效益低。一是种粮效益相对较低。山东聊城某村村民算了一笔账,现在人均耕地不到2亩,一年小麦、玉米各种一季,算下来每亩地纯利也就1000元左右,加上政府给的每亩小麦补贴125元,总的收益不到1200元,三口之家靠种地一年的收入也就5000元冒头,“还不如一个人在建筑队干两个月小工挣得多”。二是经济作物种植效益也在下降。山东潍坊某村村民反映,山楂、苹果是当地的特经济作物,近年来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但种植成本却在随着农资价格上涨不断提高,“现在一瓶500毫升的农药卖20多元钱,而在2018年卖17元左右,20
16年才卖14元左右;2015年1.2元一斤的氮磷钾复合肥,现在卖到了1.8—2元,每年涨价都在10%左右。”
2.年轻农民离土离乡较多,种地者趋向老龄化。由于种粮难以致富,而且劳作辛苦,农民不再将种地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离开了土地进城打工。根据调查人员的观察,在田间劳作的人员普遍在50岁以上;问卷调查数据显示,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已经超过80%。四川遂宁某村现有村民1613人,其中18—60岁的880人,外出打工的就有730人,村里几乎已经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同时由于农业效益不高,灌溉及机械化操作不便,该村2331亩耕地仅有690亩还在耕种,撂荒地多。留在农村的农民大多年龄偏大,虽然仍怀着对土地的感情在耕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能力下降,种粮的精细化程度也不如以前。
3.水利设施不够完善。这次调研的村庄,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仅有27.8%,仍在使用水泵沟渠等传统灌溉方式的村庄占86.1%,其中41.7%的村庄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内蒙古丰镇某村共有1.2万亩耕地,由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大部分已经毁损,现在只有300多亩地能够浇上水,而且也是采取传统漫灌的方式。同时,承包土地按地力等级分配,零星分散,农民对修建水利设施投入积极性不高。
4.农业经营风险较大。据了解,当前农业生产尤其是一些特种植和养殖项目,特别容易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疫病等因素影响,而相应的保险保障措施还不健全,“一旦遇到风险,几年都翻不了身”。一是突发事件难以承受。比如今年春节以来鸡蛋价格不断下滑,养殖户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受疫情的影响,鸡蛋运输受阻、工厂学校停产停学需求量大减等,造成鸡蛋严重积压,供大于求。调查期间鸡蛋价格约为2.4元/斤,饲料成本约1.22元/斤,按照每2斤饲料会生产1斤鸡蛋估算,每产一斤鸡蛋就要亏4分钱。二是市场变化难以把握。农民对市场信息不灵敏,不会过多考虑市场变化和供需矛盾,加上没有稳定的产销对接,往往只能跟在“市场的后面”。江西九江某村民在前几年小龙虾价格上涨时,觉得有利可图,跟着投入30多万元开展小龙虾养殖,而这几年小龙虾价格低迷,受供大于求和疫情运输影响一跌再跌,连续两年亏损近20万元。三是人为因素难以抗拒。近几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对养殖业出台了一些规范措施,但在基层执行中存在“一刀切”,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关闭。河南信阳有养殖户反映,前几年当地政府鼓励发展养殖业,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养殖场,手续证件齐全。但后来因环保需要被划为禁养区,养殖场被,虽有补贴,但只有21.6万元,不及成本的五分之一。
(二)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还比较多。39名调查人员中有17名提到,由于农村建设缺乏规划,
导致人居环境改善难度加大,尤其是污水不能有效处理较为突出;48名受访农户和村干部同样反映了污水处理问题,同时对农村道路拓宽、亮化需求迫切。
1.农村建设缺乏规划。现有村落格局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原来村民住房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简单地履行一个报批手续,建多大面积、建什么式样房屋没有规划,没有专门部门管,加上每家农户的经济实力不一样,一旦房子建好以后就无法改变。此外,农村乱搭乱建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因素导致村庄建设格局较为混乱,地下管网线等基础设施无法规范铺设,加大了人居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难度。
2.污水集中处理较难。绝大部分农村污水处理还没有提上日程,这是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突出短板和弱项。主要原因是村民居住分散,铺设管网长,投资太大,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效应和经济可行性都达不到要求。江西九江某村厕改完成后,产生的污水大多采用每户安装一个小化粪池的方式进行处理,降解后的污水随雨水流入池塘和港堰,最后流入鄱阳湖,严重污染水系。而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仅管道造价就要300元/米,完成村内污水处理需要投入200万—300万元,资金来源难以落实。同时,目前农村土地基本分给了农民,集体机动土地相对较少,项目设施在哪里建也是一个问题。
3.农村交通跟不上发展步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用车、小轿车已经成为大部分农民生产生活工具,对道路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徽合肥某村通村公路已全部硬化,但村内到各村民小组的道路只有主路硬化,不能全部硬化到户,且硬化路面只有3.5米宽,两车不能相错,带来很大不便。过去农村车辆少,问题不明显;现在车辆多了,问题变得突出,村民反映强烈。还有,作为两县交界的一些村庄,与另一县的村庄道路连通不上,“断头路”和“最后一公里”问题较多。另外,部分受访村民希望在乡村道路加装路灯,解决夜间出行安全问题。
(三)农村民生保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43名受访农民和村干部反映农民收入不够稳定,认为农村养老、医疗保险水平相比城市差距较大。
1.农民收入不够稳定。总的看,农民种粮效益较低,农业经营风险较大,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营收益增长。而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力参差不齐,多数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缺乏技术和技能,往往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叠加疫情影响下,很多反映“活不好”,“有活了也不稳定”,务工收入难以保障。贵州铜仁某村民家的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近三年平均家庭收入为15433元,但受今年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预计家庭收入减少过半。
2.社会养老保障水平较低。由于负担能力相对较低,大多数农民在参加养老保险时普遍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到龄后每月只能领取100多元的养老金,与农村实际生活开支相比保障水平过低。河南信阳某村村民全部参加了养老保险,年缴费200元,费用自理,符合条件的村民领取养老金,领取金额105元/月。据村民介绍,养老金只够基本生活保障,“如果有个这事儿那事儿就不够了”。
3.养老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需求。当前农村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年轻人大多常年在县外、省外打工,难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农村社会化养老需求越来越多。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社会化养老机构建在城区,而且接纳人员有限,不能满足农村的养老需求。
(四)农村投入机制有待强化。乡村发展的“钱从哪里来”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调查人员认为当前政府和社会对乡村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36名受访村民和村干部则反映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1.财政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仍需优化。近年来,我国财政涉农资金投入逐年增长,但与农业农村的现状和发展需要相比,总量仍比较有限,各地推进“三农”发展的资金缺口仍比较大。特别是,资金的投入结构还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倾向
选择经济条件好、产业发展快、声誉较高的农村给予政策帮扶,资金使用效果仍有待提高。吉林松原某村每年仅有5万元左右的补贴,加上自身集体收入非常有限,使得连村里卫生治理的资金需要都无法满足。反观同属一个乡镇的另一个村庄,则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发展了覆盖养殖屠宰、绿粮食加工、经济作物加工及出口的多项龙头产业,近年来上级政府的各项支持政策持续向该村倾斜,仅在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整治、文化建设等工作领域,财政累计投入超过1000万元。
2.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需要调整优化。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城市和工业项目征占用了农民的土地,但补偿金额通常是按照农用地标准确定,农民或村集体往往只得到了每亩几万块钱的补偿款,很少享受到土地的增值收益。调研中,一些农民和基层干部反映,土地是农民最宝贵的财富,希望在土地征占中能把一部分增值收益返还给村集体和农民,让农民能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