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作者:***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12期
        【摘要】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节日的起源、习俗、庆祝方式等体现了不同国家人们之间文化的差异性。鬼节,顾名思义,即鬼过的节日,民俗演化为常人祭拜鬼神之俗。鬼节是世界重要的传统节日文化之一。从中西方人们对待鬼节的不同态度、方式,可以探究中西方文化背景、思想观念、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不同。
        【关键词】鬼节 思想理念 中西文化差异
        【Abstract】Every country have their own special festivals. The origin, custom and ways of celebrities embod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Ghost Festival, just as its name implies, is the festival for ghosts, the folk-custom is usually worshipping the ghosts and spirits. Ghost Festiva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th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attitudes and ways that Chinese and western p
eople towards Ghost Festival,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background, ideas and edu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eople can be explored.
        【Key words】Ghost Festival; idea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一、引言
        鬼节是世界传统节日文化之一。中西方都有自己的鬼节,中国的鬼节主要有清明节(四月四日或五日),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尤以中元节为盛。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泰国鬼节等,但最著名的是万圣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人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西方的种种文化,“洋节日”也走进了国门,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和喜爱,比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很多年轻人甚至更习惯过二月十四日的西方情人节,而不是中国的七夕情人节。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洋节日”都如此火爆,比如万圣节,很多商家想要用“鬼屋”以及“鬼面具”等周边产品炒作也没能让万圣节火起来,原因何在?从鬼节的文化起源、习俗活动等折射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二、中国中元节和西方万圣节的起源与风俗
worshipping        阴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又称盂兰节,是融合了道教、佛教及儒家思想于一体的鬼节。在岁时节令中有三元,分别是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这三元是根据中国道教的“三官”而来的,[1]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又名三元大帝。天官治理天界,主为人赐福;地官治理地下,主为人赦罪;水官治理水中,主为人解厄。他们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执行赐福、赦罪、解厄的职责。正因为中元节是地官赦罪之日,道士在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2]
        中元节本是人们祭祖的日子,各家各户都会拜祭祖先,怀念先人,后来定为地宫圣诞,人们认为这一天为地狱之门打开之日,已故先人都可以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这一天可以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在十字路口烧纸钱等,还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等等。由于相传这一天鬼门关大开,鬼节为人们笼罩了浓郁的抑制彩,民间传说这一天不能从身后拍别人的肩膀,从外面回到家里要照水盆,否则会引鬼上身等。
        关于万圣节的起源,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源自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 Hallows Day),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s)又把这个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1]他们相信死去的人的灵魂会
在这一天夜里回到原来的居所,并在活着的生灵中寻替身,以获得再生的机会。当地的居民非常害怕亡魂会来夺取自己的生命,就把所有的炉火、灯光熄灭,使鬼魂不到活着的人,并且还会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来把鬼魂吓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万圣节已经演变成了西方人们狂欢的日子,受重视程度不在圣诞节之下,人们在这一天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创意,打扮成各种鬼灵精怪的模样,特别是孩子们,有一个有趣的游戏,“Treat or Trick”(不请吃,就捣蛋):打扮成精灵或鬼怪的孩子们提着南瓜灯,挨个敲着邻居家的门喊着“Treat or Trick(不请吃,就捣蛋)”讨要糖果,而主家也不敢怠慢,把大把的糖果塞进孩子们随身带的大口袋里。另外还有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把苹果放到盛满水的盆里,不能用手,只能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三、鬼节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的鬼文化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子在《论语》中明确告诫弟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态度是“敬”的。中国人在鬼节的习俗,如扫墓、烧纸钱、供灵牌等代代相传,虽然现代人崇尚科学,已和过去有很大不同,但对于这些文化习俗的传承仍然很难改变。
我们在鬼节的祭祀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迷信,它是中华民族对于“孝”文化的反映和传承,与我们的宗族血缘观念息息相关,是血脉的召唤和亲情的延伸。这种深厚的道德内涵赋予了中国鬼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对于祖先的祭祀已成为一种文化深入到我们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和追忆,体现了孝道的传承和道德的涵养,也体现了中国人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和思本思源的精神。
        而在西方的基督教里面,对于先祖的祭祀是不允许的。在基督教的文化里,每个人在上帝的眼里都是平等的,相对于中国人对于祖先的信仰,西方人更愿意信奉上帝,他们希望人死后能够得到上帝的宽恕,升入天堂。在大多数西方人眼中,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们对于“鬼”的敬畏和避忌并没有多么严重。
        2.思想观念的差异。中国鬼文化的源头可以说是祭祀文化,古人的祭祀主要是对自然万物之神的祭祀和对已逝先祖的祭祀,所以对祖先之鬼的祭祀和对自然之神的祭祀一样都是敬重肃穆的,他们相信已逝的祖先能够在冥冥之中保佑着自己生活的安宁,有着消病除灾的无形力量。这种对于无形神秘力量的敬畏,使得人们对于鬼节的态度是认真严肃的。文化巨人唐君毅先生曾经说过:“吾人之祭父母、圣贤、天地,皆非因自觉自己有罪,以之为赎罪之仪
式。亦非因自觉有苦痛,求其废除。吾人之祭,唯在使吾人之精神,超越吾人之自我,以伸展通达于祖宗、圣贤、天地,而别无所求者。”[3]所以中国人对于“敬鬼”的思想观念是和对祖先的信仰和孝道的道德源头分不开的。人们对于“鬼”是有所忌讳的,更不习惯和“鬼”开玩笑、“扮鬼”、“闹鬼”。
        而在西方万圣节的来历里头,“鬼”的出现是要来活人当替身以求再生的,人们对于鬼的态度是要“驱鬼”、“吓鬼”,据说万圣夜是一年当中最“闹鬼”的时候,中世纪时人们就穿上可怕怪物造型的服饰,带上鬼怪的面具来驱赶黑暗当中的妖魔鬼怪。后来现代的人们更加上了喜剧和狂欢的元素,想着在万圣夜的舞会上要扮演什么样的可怕鬼怪,有的人把自己的房子装饰成“鬼屋”的样子,墙壁和窗户上贴着纸糊的巫婆、怪物、精灵等,屋里播放着“鬼音乐”,即使是念过六旬的老太太,可能也会恶搞一把,变成“幽灵”什么的。在现在的西方人眼里这个节日已经被演化成借鬼神使得人们轻松搞笑的一种方式,特别是让孩子们开心,邻里之间也通过这种方式互相走动,热闹一下。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祭祖文化里是不能相容的。
        3.教育理念的差异。中西方在大人们对待孩子在鬼节的活动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相反态度。国外孩子在过万圣节时,会进行一些装扮,有些装扮成吸血鬼之类比较恐怖的形象,但
是家长似乎也不会阻止,甚至还出谋划策地帮助孩子们设计和装饰。学校也会组织一些活动比赛谁的奇装异服更古灵精怪,谁设计的万圣节的图画更有创意等等。但在中国家长普遍不想让孩子接触过于恐怖的玩具,在鬼节这段时间,有些家长告诫孩子不准乱跑,小心遇上不该遇到的东西,晚上更是早早地关门闭户,谈论“鬼”都是很忌讳的,更不要说扮成他们的样子走在大街上了。不管是出于迷信还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中西方的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理念是有很大差异的。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宗族观念思想和权势地位等级理念,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子女不能对父母有大不敬,对待宗族先辈的态度自然也是尊重肃穆的,开不得半点玩笑。这种等级和孝道观念作为一种文化延续和渲染着世代子嗣,使他们不能“离经叛道”,挑衅长辈的尊严,更不许有任何“忤逆”和“背叛”。现代社会虽然使旧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孩子要听父母的话,长幼有序,长辈在上的思念还是根深蒂固的,孩子还是要礼让、尊重长辈,即使长辈有错,也要讲求方法和话语的委婉,不能毫无顾忌地争辩,更不可斥责。另外中国人高度地重视宗族和家庭,很多活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国在鬼节的祭祖、扫墓、烧纸钱等都是多以各家各户的方式进行,本族和本家的观念比较重,祭祀自己家族已故的亲人,希望庇佑自己家族的后代安宁福康,也希望自己的先祖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总体来看,中国人的家
文化相对比较重一些。
        比起中国,西方的孩子接受到的家族地位等级理念相对较轻,西方人讲求人人平等,尤其在现代社会,孩子和父母在地位上是可以“平起平坐”的,对孩子的教育讲求自由、平等、民主,孩子可以有跟父母不同的主见和看法,也可以提出问题和父母辩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总体来说,西方人对家庭的观念也没有中国人那么浓烈,现代西方的文明基础是古希腊、罗马,地中海文化,几千年前就是街头辩论,选举,很多事物都是围绕社会化展开的,[4]他们更多地把孩子看成是社会的人,希望孩子多参加社会的活动,探索未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