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官镇令人感动的历史故事
陈官庄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由于经历了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战火洗礼而被载入史册。今天我们来到陈官庄,带领大家共同感受一下70年前的那段辉煌历史。
1948年11月,一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大决战打响,这就是著名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这场伟大胜利离不开人民众最广泛的支持。数百万支前民工,一辆辆支前独轮车成为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力量源泉。
当60万人民解放军云集淮海前线,誓与国民党军80万重兵集团决一死战的时候,摆在解放军指挥员面前的难题是:60万大军的后勤供给该如何完成?淮海战役的战场分布于农村,这决定了解放军的后勤保障任务只能依靠人民众用肩挑、车推的方式来完成,是战争的需要选择了独轮车。在淮海战役中,独轮车这一古老原始的运输工具又重新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纪念馆的人民支前厅里,陈列着一些支前民工的珍贵照片。解放军参战部队60万人,出动
民工就达到543万,相当于9个民工支援1个战士。以永城为例,当时人口40万人,出动民工就达27万。解放军打到哪里,老百姓就支援到哪里。当时天寒地冻,老百姓的鞋磨烂了,他们就光着脚在雪地中扛运物资。
在我身后的是一些支前模范的珍贵照片,其中特等支前工人唐和恩在淮海战役打响时,就主动报名参加来小车运输队。在执行运输任务中,他和民工们克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把一车车粮食、弹药不断运往前线,把一批批伤员安全转移到后方。有一次,在冬季的一天下午,小车队被一条数十米宽、结着薄冰的河面挡住了去路,如果走桥,不光多走20里路,还要耽误时间。这时,唐和恩望着眼前的河水,看着停在河边的一车车粮食,为了不耽误把粮食送到战士们身边,他立刻脱下棉衣扛起一包粮食,第一个跳下河去,在前面破冰探路。队员们在齐腰深冰冷刺骨的河水里跟着唐和恩徐徐地前进,虽然冻得唇青脸紫,直打哆嗦,但他们相互鼓励,彼此照顾,顺利地达到彼岸。可是,还没来得及穿衣服,国民党的飞机就来了,他和队员们迅速疏散,一口气跑了半里多路,避开了飞机的空袭,按时将粮食送到目的地。在淮海战役期间,唐和恩随身带着一根长1米多的竹竿,每到一地,他就在上面刻上地名。把这些地名按地理位置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条支前路线图。
战斗越大,伤亡越大。在歼灭大量敌人的同时,解放军也有大量的伤亡。为了把前线伤员及时转运到后方医院救治,商丘人民还组织了一支浩荡的担架大军,出动担架6万副。这些担架分为“火线担架”“二线担架”“三线担架”,进行了军事编组。他们穿梭在战场的前方和后方,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战役后援力量。中原野战军后方医院在商丘设立了许多伤员救护所,人民众不仅让出自己的房屋做医院,还组织众多的人力进行伤员看护。
小车推、牲口驮、担架抬豫东平原上支援前线的民工队伍,他们不分昼夜,顶风冒雪,顶着敌机的轰炸,硬是把大批物资运到商丘,堆满了车站和周边仓库。据不完全统计,淮海战役期间,商丘共支援粮食1.22亿斤、柴草3.86亿斤、军鞋64.1万双,还有布匹、白菜、粉条、花生等众多物资。直到淮海战役结束后,清点剩余的物资,尚存1811箱、八二81箱、汽油595桶、2箱,其他诸如粮食、布匹、被服等物资仍然堆积如山,难以计数。
淮海战役结束后,陈毅元帅曾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的故事永城市消防救援大队全体指战员将继承和发扬淮海精神,牢记总书记训词精神,自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人民的褒奖作为最高荣誉,在人民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在服务人民中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为维护人民
众生命财产安全而英勇奋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