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母的故事事例⼀⼦路借⽶孝敬⽗母的故事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位的。⼀个⼈如果都不知道孝敬⽗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民。古⼈说:“⽼吾⽼,以及⼈之⽼;幼吾幼,以及⼈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的⽗母,还应该尊敬别的⽼⼈,爱护年幼的孩⼦,在全社会造成尊⽼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的责任。⼦路,春秋末鲁国⼈。在孔⼦的弟-⼦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路⼩的时候家⾥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有⼀次,年⽼的⽗母想吃⽶饭,可是家⾥⼀点⽶也没有,怎么办?⼦路想到要是翻过⼏道⼭到亲戚家借点⽶,不就可以满⾜⽗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的⼦路翻⼭越岭⾛了⼗⼏⾥路,从亲戚家背回了⼀⼩袋⽶,看到⽗母吃上了⾹喷喷的⽶饭,⼦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路是⼀个勇敢孝顺的好孩⼦。事例⼆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亲包仪,曾任朝散⼤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当时28岁。先任⼤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母年⽼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母。他的孝⼼受到了官吏们的叫⼝称颂。
⼏年后,⽗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母只有⼀个⼉⼦,那么这个⼉⼦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般情况下,⽗母为了⼉⼦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和本家族的其他⼈规劝。⽗母不愿意随
⼉⼦去做官的地⽅养⽼,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母有病,⽆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对⽗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些素质底下的⼈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私,把包公孝敬⽗母的事情给忽视了。事例三东汉时的黄⾹,是历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亲多玻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扇⼦赶打蚊⼦,扇凉⽗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亲早⼀点⼊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的⾝体暖热被窝后才让⽗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亲伤⼼,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努⼒在家中造成⼀种欢乐的⽓氛,好让⽗亲宽⼼,早⽇康复。事例四⽼⼀辈⾰命家朱德著⽂《回忆我的母亲》,以⽆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的爱和⾼尚的品质。
⽑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吾母⾼风,⾸推博爱”。宋庆龄孝⼼⾄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服。李-鹏事母⾄孝,每逢假⽇,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事例五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程”⽽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使全国⼥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失明,他幼⼩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休息⽇在
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时! 事例六陈毅孝敬⽗母曾读过许多名⼈孝敬⽗母的故事,如:烈⽕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陈毅的故事
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患重病的⽼母亲。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便不能⾃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常⾼兴,刚要向⼉⼦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意⾝边的⼈把它藏到床下。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会⼉,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边伺候,⼼⾥⾮常难过,这裤⼦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服都拿去洗得⼲⼲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陈毅元帅是个⼤⼈物,有繁忙的公务在⾝,但他不忘家中的⽼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但从这些平常的⼩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