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琵琶行》,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共五个方面实行阐述。
第一局部 说教材
《琵琶行》是人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共选入了盛唐、中唐、晚唐四位代表诗人的作品,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琵琶行》是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歌行体叙事诗,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主线,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有形语言来描摹无形的音乐形象,通篇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二、学情分析
缺乏:老师的诗歌(学生还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琵琶行》涉及到复杂的表现手法、描写技巧,还需教师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学情以及新课标对高中阶段诗歌教学的要求,我把本首诗歌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理清诗歌的叙事脉络和双线结构
2、掌握比喻、烘托、环境描写等表现手法
3、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环境描写、双线结构、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等
掌握作者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是本首诗歌教学的)难点
第二局部 说教法
1、情景问答法2、互动点拨法(实行教学)
第三局部 说学法
(通过)1、朗读法 2、勾画圈点法3、分组讨论法(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掌握学习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第四局部 说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白乐天去世以后,唐宣宗写悼诗吊之曰: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倾慕他的诗才,想拜他为相,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罢。那么七言诗《琵琶行》到底有何魅力既让“胡儿能吟”又让皇帝极力称赞呢?
(通过教师配乐诗朗诵导入,营造了典雅的气氛,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向学生介绍了诗歌的历史地位,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
二、(在)初步感知(环节)
1、(首先)复习旧知,巩固学生的诗歌常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歌行体,因为此类题材较少,在此需要对此做一个简单的复习巩固)
2、(接下来)走进作者和创作背景,(白居易学生都比较熟悉,教学中,只需要实行简单的介绍即可。
不管是诗歌还是散文,戏剧还是小说,只要是文学作品,都会有一定的创作背景,所以,在学习诗歌以前,先让学生理解背景,对于把握整首诗歌的情感至关重要。)
3、(理解清楚创作背景之后再让学生)齐读诗歌,纠正字音。(学习诗歌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朗读法,在第一遍朗读中出难字偏音,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很有协助,教师将学生易读错的字词和难字偏音实行展示,并根据实际情况即时纠正没有的列出的学生读错的字音。)
4、(接下来)疏通文意
(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文意。
(2)在学生理清文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的用法。(假如学生对文中的字、词、句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举手提问,师生共同探讨解决,课件上列出了大纲要求掌握的基本文言知识)
(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表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浅易的诗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5、(明白诗歌大意之后再实行)梳理脉络
(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歌,与一般的诗歌不同,小序在整首诗歌中起了开门见山的作用,所以)
(首先)分析小序的作用(先让学生把握诗歌的创作时间、地点,人物形象和感情基调)
(接着)概括每段的段义
(因为《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而且篇幅较长,段落较多,与律诗和绝句不同,所以我将再次引导学生通过逐段朗读来梳理脉络,这种方法不但有助于学生理清诗歌的叙事结构,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画出表格,再把师生讨论的结果填写上去,很清楚地表达了整首诗歌的脉络和结构,教会学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来学习叙事诗,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背诵,也为接下来深入探究提供了协助)
三、(下面就到了)深入探究(环节)
1、(每一首诗歌都要用到意象,正是这些意象通过诗人的加工构成了诗歌的意境,所以先让学生圈出诗歌中的意象。)
(然后采用情景问答法重点赏析三处秋月,这也是本首诗歌教学的关键所在)
(第一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提问学生,这句诗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听完学生的答案之后,教师实行详细解答,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地表现了当时凄凉的画面和人物悲伤的心境。借酒浇愁愁更愁,醉不成欢是离别。凄冷的月影洒落在茫茫的江面上,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
(接下来分析第二处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又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实行补充完善,这句诗歌用了间接描写的手法,以听众的感受来衬托乐曲感人的艺术效果。“悄无言”,说明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之中,如醉如痴。“秋月白”,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琵琶曲终,乐声已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江水茫茫,四周万籁俱寂,江心倒映着一轮明月。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继续感受夜中弥漫的音乐气氛。一片静谧而又萧瑟的秋景,烘托了听众悲凉寂寞的心境。 分析完意境之后,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中的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教师实行总结。)
(第三处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呢?一幅凄清的画
面:夜深人静、独守空船,只有凄清的明月和寒冷的江水作伴。一个“寒”字充分描写出琵琶女的孤独寂寞和感伤的情怀,情景交融。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这种手法的使用)
2、(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已经陶醉在了诗歌所营造的气氛之中接下来顺势)赏析三奏(重点赏析三奏的描写技巧,使用图示法展示每一种描写技巧和对应的诗句)
第一次演奏: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采用了间接描写
第二次演奏:
先给出两个例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提问学生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再引导学生出其它诗句
弦弦掩抑声声思,低眉信手续续弹。使用了叠词,同上,再让学生出类似的诗句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使用了连绵词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是景物的侧面烘托
第三次演奏: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直接描写音乐的悲凄。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音乐的感人
(音乐描写技巧是本篇诗歌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互动点拨法和讨论探究法,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接下来)归纳经历
(在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诗歌意境、熟悉表现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探究琵琶女的形象。)
诗歌中的两个主人公,本来是毫不搭边儿的两个人,那白居易为何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呢?
男儿有泪不轻弹,为什么“江州司马会青衫湿呢?”归纳总结白居易和琵琶女的经历。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按照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并且实现了教学目标。这样的设计不但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诗歌、背诵诗歌,还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学习诗歌的方法,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
4、(接下来)启发学生
一、《琵琶行》是千古以来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音乐技巧前边已经重点分析过了,那么)这首诗在叙事上又有什么样的独特之处呢?(让学生使用分组讨论法实行讨论,然后教师再实行点拨)
二、(音乐描写是本篇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真正让同学们掌握这些知识点,我特意设置了)知识迁移的环节,古人描写音乐美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都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这也相当于课后作业,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所学知识提升升华)
(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用意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叙事诗和音乐诗的思路,学习诗歌的目的不但仅简单地朗读、背诵一下,更重要的是方法和技巧的学习,学会从诗歌中学习到有价值的知识。高一学生正处在一个建立思维方式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假如老师能够恰当地点拨,会促使他们有意识地用这种方式触类旁通,这对于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第五局部 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清晰、明了,既突出了诗歌的主旨,又突出了主人公相似的经
历,白居易和琵琶女心有灵犀一点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