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琪的礼物》叙事结构浅析
摘要:《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其匠心独运的情节设置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历来是学者们研究和效仿的对象。本文拟从叙事推动力、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序列四个方面分析小说的叙事结构。试图发掘出作品叙事上的独到之处和更多维度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叙事结构
短篇小说作为小说体裁的一种,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涉及的现实生活范围、文化内涵和创造规模较为狭窄简化,无法全景式、细致客观地重现重大事件,也无法立体多层次地描摹复杂的人物情感。同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欧·亨利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的一系列作品如《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也因为作品中精彩绝伦而出乎意料的“有意味的结尾”①被奉为“尾巴的大师”。美国于1918年开始设立“欧·亨利纪念奖”以鼓励每一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说,同时纪念这位对短篇小说的创作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学巨匠。从另一个侧面可以见出欧·亨利对短篇小说的叙事技巧的演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麦琪的礼物》就是一个凭借出的叙事结构布局和精湛的叙事
技巧将简单的人物和合乎情理的情节组合进而蜕变成一部精彩感人的作品的例子。
一、叙事张力和动力。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情节既然是行动的摹仿,它所摹仿的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所谓完整,指事件有头,有身,有尾。”②因此,为了确保小说情节的完整,首先必须有事件的起因。作者在小说开头就开门见山点明事情的起因“,明天就是圣诞节了”③,德拉想给丈夫买份合适的礼物,可是她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这一现实的矛盾冲突使小说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叙事张力的牵引下。萨缪尔·查特曼认为“:作者实际处于具体的叙事流程之外,他不过是给叙事提供了一个局外的、初始的动力。”④因此,叙事的动力事实上来自于故事情节本身。这种选择将情节发展的“高潮”到来前某一位置作为叙事的开始,继而再进行倒序解释的手法,选择圣诞节的前一天作为叙述的始发点,使得文章一开头就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随着德拉用卖自己一头秀丽长发换来的钱去买礼物的一系列行为,读者的神经也随之绷紧,心中不禁涌出种种疑问,诸如:吉姆能接受德拉剪了头发的样子吗?以这样的代价换来的礼物吉姆会喜欢吗?他又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这些困惑鼓动着读者一探究竟的热情。当吉姆面对德拉短发的样子时,“他只带着那种奇特的神情凝视着德拉”,这不禁让读者好奇心更盛,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然而,当看到德拉精心为自己
准备的礼物时“吉姆好像从恍惚中突然醒过来”。这些描写与读者预想中男主角可能的举动和神情完全不同,这构成推动小说迅速发展的又一大动力。文章结尾处吉姆轻松的一句“:我是卖掉了金表,换了钱去买你的发梳的。”至此故事戛然而止,如同疾驰的列车骤然失去了动力。小说中的两个故事:德拉卖掉头发买来表链,吉姆卖掉金表买来发梳的真相同时大白,几组叙述动力的互相冲突至此完全抵消,失去了动力的叙事也随即终止以至于读者甚至要在一两秒后才能反应过来。在小说结局形成的审美空间里,读者反复回味为了准备圣诞礼物的这对小夫妻相互之间真挚无私的付出,也为意料之外又不悖常理的结局而感慨不已。
二、叙事时间和速度。热奈特区分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区别。从持续时间上说,故事时间可能小于、等于或大于叙事时间,即叙事可能用相当多的篇幅来表现故事中片刻的经历,或者用很少的篇幅来表现故事中时间跨度很长的经历,甚至省略一段故事时间。既然没有必要平均着力叙述各个事件,那么叙述的“节奏”⑤就显得尤为重要。买礼物
叙事速度指的是特定时间内的故事容量,速度越快,特定叙事时间内的故事容量越大,反之亦然。如文中“此后的两个钟头像张开了玫瑰翅膀似的飞掠过去”,“不出四十分钟,她头上布满了紧贴着的小发卷”等,虽然“两个钟头”“四十分钟”在整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中并不短,但
是在作者的叙事时间中仅占用一两秒钟,这些用较短篇幅来叙述较长的时间的事件,都是“加速”叙事,不施过多笔墨一带而过,因而在情节上并不算很重要。相反的,相对重要的事件则往往用“减速”叙事的方式。如开篇不久,作者就花了很大篇幅介绍“詹姆斯·迪林汉·扬夫妇”的“两样东西特别引为自豪”即德拉美丽的头发和吉姆三代祖传的金表。德拉“像一股褐的小瀑布”般的长发足以“使那位示巴女王的珠宝和礼物相形见绌”,吉姆的金表“让所罗门妒忌得吹胡子瞪眼睛”。如此不惜笔墨地描述自然而然会引起读者的注意,以暗示的方式提醒读者接下来发生的事很可能会和这二者有关。这种暗示引发悬念,并造成读者长期的心理期待,迫不及待想知道故事的结果。当最后真相大白时,果然与这两样东西密切相关,读者在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之余,联想到夫妻俩分别为了对方牺牲了自己最引为自豪的东西,更能为两人的爱和付出感动、震撼。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结尾,当吉姆说出自己是用卖金表的钱买来发梳的真相时,可能一般情况下会用较多笔墨絮絮叨叨地叙述,而作者匠心独运地只用简短的一句话交代清楚一切原委:“我是卖掉了金表,换了钱去买你的发梳的。现在请你煎肉排吧。”故事至此戛然而止,并转向日常的生活,但艺术上的留白反而使读者久久回味,并自动将之前隐藏着没有显露出的吉姆为了给德拉准备圣诞礼物同样经历的煎熬这条隐线代入叙事时间当中,丝毫没有突兀
不真实之感,反而给读者更强烈的心灵体验。
三、叙事视角和焦点。布洛克斯和瓦伦在1943年首次使用叙事焦点一词,并将其作为观察点的同义词。热奈特在1972年对这一观点提出批评,认为其混淆了谁看和谁说的问题,并随之提出叙事聚焦的概念。他将聚焦分成三种:无聚焦或零聚焦(叙述者比任何一个人物都知道得多,即全知全能的视角)、内聚焦(叙述者知道的和某个人物一样多)以及外聚焦(叙述者知道的不比任何一个人物多)。⑥由此可知,叙事可以是由一个局外人全知全能地讲述,也可以由一个人物或从某个固定的角度来讲。
文章开头的描写中,作者仿佛作为一个局外人看到叙述的场面:明天就是圣诞了,德拉却因为没钱给丈夫准备礼物而痛哭。随后,叙述者仿佛跃居舞台前端,不时说上两句,似乎在引导读者进入文中环境,也同时有意让读者感觉到他的存在。如“这个家庭的主妇渐渐从第一阶段退到第二阶段,我们不妨抽空儿来看看这个家吧”;“诸位不必理会这种杂凑的比喻”;“那始终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亲爱的朋友们——简直是了不起的工作”;“对这句晦涩的话,下文将有所说明”等。文中也有多处分别使用了内聚焦或者外聚焦。内聚焦如“她站在窗子跟前,呆呆地瞅着外面灰蒙蒙的后院里,一只灰猫正在灰的篱笆上行走”。在这里读者是通过德拉的眼
睛得以看见猫,而非叙述者的安排,可见这个场面的“聚焦”已由叙述者转向德拉这个人物。另如:“吉姆在门内站住,像一条猎狗嗅到鹌鹑气味似的纹丝不动。他的眼睛盯着德拉,所含的神情是她所不能理解的,这使她大为惊慌。那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嫌恶,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只带着那种奇特的神情凝视着德拉。”在这里吉姆的表情究竟是哪一种,他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仿佛叙述者也同德拉一样迷惑不解,因此用了个形容词来概括吉姆的神情“奇特的”。这就使用了外聚焦的方法。
多种聚焦的转换避免了情节的枯燥和沉闷,使叙述既真实可信又引人入胜。不同的聚焦也有各自的优点。内聚焦可以更加细腻展现人物的心理,外聚焦可以增加情节的曲折性,吸引读者跟随叙述者一起探索事情的真相。恰到好处的零聚焦又可以揭示主题,发人深思。如结尾处:“我的拙笔在这里告诉了诸位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一家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让我们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授受衣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叙述者扮演了古典叙事中全知全能的说教者的角,揭示并引导读者思考作品深层的思想意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