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童年是这样过春节的 
      春节来了,春节来了!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团聚在一起过春节。
      吃完晚饭后,我问奶奶:“奶奶,您小时候是怎样过春节的?”奶奶说:“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我们小时候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奶奶喝了口水接着说:我们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
“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现在不准放鞭炮了 哎!真可惜。  童年的生活,一代比一代好啊!你们比我们幸福多了。”
    说着说着,奶奶就讲起了童年的游戏说:“我经常玩的游戏就是—拍烟盒。玩法是:每个小伙伴都拿出一个自己拾来的烟盒,斜着对折一下,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因为当时的烟盒不是很硬,所以很好折)放在地上,每个人都有一次机会拍任何一个烟盒,如果谁把那个烟盒拍“翻身”,谁就赢了,就能将这个烟盒拿走。当时的烟盒都是我和我的伙伴们从大街上拾来的。他们有时还屁颠屁颠地跟在那些经常抽烟的大人身后,等待他们将要扔下的空烟盒。那种乐趣一定很美妙吧!我小时候可不止这一款游戏,还有:滚铁环、玩弹珠等各种好玩有趣的游戏。小时候,还有些记忆,因为那时生活比较穷,过年的最大乐趣是放鞭炮,烟花还显得太遥远、太奢侈。即使买了烟花,也是几块钱的那种,小的那种。不像现在,几十块,几百块的烟花,放起来如打炮似地轰轰作响。我来堤上看烟花,就是看这种大烟花,十里八里路范围内,甚至二十里范围内,只要有人家放这种大烟花,都能看得见。我在来的路上,就
我的爷爷奶奶
听到了这种大烟花的声音,但看不到烟花的彩,只有到堤坝顶,才能看到这远处的烟花。  放眼放去,靠近县城那儿,灯光最亮,我知道,那是城市的路灯照射的光亮,不是烟花的光亮。烟花的光亮,转瞬即逝,一闪一熄,不会长久。我站得高,看到的烟花也就可以连成一片了。远处的烟花上天了,比繁星点点要大些,且能看到升空后在空中炸响的一瞬,升空时是一条光亮的线,到达一定高度炸开,就是一个放大的亮点。远处的烟花,声音沉闷,听起来音量较小。离太远,彩看不清,最大的特点就是光亮,一个接一个,连绵不断。 轰的一声,把我的目光从远处拉了回来。原来离我较近一个村子里升起了火球,随着一声巨响,火球变成了天女散花,彩缤纷,从天空散落,真是美极了。第二个升起来了,第三个……烟花接二连三上天炸响,我的眼睛忙不过来,一时这儿,一时那儿,只能觉得大概方位在那儿,具体是在哪个点上,真的是说不出来。那家的烟花还没有放完,这家就接上了,看得你眼花缭乱,不分清到底是哪一家的,只觉得烟花早已把下面的人家连成一片。  我所在的村子里也腾空而起三朵火球,伴随着“咚”地一声巨响,三个火球同时绽放出三种彩,在空中绕了一个完美的弧形,缓缓落下,刚要定睛看个仔细,光亮消失,下面的第二排火球又上天了……壮观、有气势,是我看烟花的最大感受。这光亮,这声音,真的就像一场大战役时打响的炮。但它们之间又有最大的不同,打炮是炸在地上,而这烟花则是炸在空中;打炮只有
光亮;而这烟花则是五颜六。也许这种场景与“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的句子丝毫没有联系,但我却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觉得这种气势是相通的。  读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天天巴望着过年。过年可以放鞭炮,有花生、瓜子,有新衣服穿,还有大鱼大肉吃。如今,吃穿不愁,生活质量年年提高,这些腾空而起的烟花就是证明。物质丰富,不能替代精神的满足。过年图什么,我想,不是图吃图喝,不是贪图享乐,过年图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温馨,一种家人的团聚与见面的温暖。想到这儿,我放眼再去望一下沂河堤两岸的烟花,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奶奶讲了这么多,我感觉我多麼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