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集训23 文言文阅读(二)
断句和翻译
一、(2014·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
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⑥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
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勒:编辑。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辄(立即,就,便) (2)比(等到)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楚庄王问詹何①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②,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④。”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詹何: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国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④末:末节,次要的事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詹何对.曰(回答)
(2)故本.在身(根本,基础)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我明白修养自身(的道理)却不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
3.你从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修养自身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言默戒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释】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或.旦而不鸣有的
(2)皆足取.祸也招致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鸡(夜里)打鸣对人来说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己不吉祥罢了。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
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鲍君
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②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注释】①罝(jū):抓兔子的网,泛指抓野兽的网。
②鲍鱼:这里指用盐腌渍的鱼。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离开
(2)问其故.原因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这是我的咸鱼,哪里有什么神灵啊?
3.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等。。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⑥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②指:通“旨”,主要意思。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⑤华靡:奢华。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
第的人。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退.为家人讲回家(回来、回去)
(2)光持石击瓮破.之打破(击破、敲破)
(3)同列语.之曰告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A.闻讲《左氏春秋》,爱之.(代家人)
B.儿戏于.庭(在)言默戒
C.众皆.弃去(全、都)
D.乃.簪一枝(才)
[点拨:A项中的“之”指代《左氏春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从此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书(或从此勤奋读书),到了忘记饥渴寒暑的程度。
4.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①喜欢读书(勤奋好学);②聪明机智、临危不乱;③生活朴实(不喜奢华)。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孙晷
孙晷①见人饥寒,并周赡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敬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选自《晋书》)
【注释】①孙晷(ɡuǐ):人名。②赡:供给,供养。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一样)
B.乡里赠遗. (遗留)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
C.欣敬逾.甚 (通“愈”,更加)
窥谷忘反. (通“返”,返回)
D.须去.而出 (离开)
属引.凄异 (延长)
[点拨:“乡里赠遗”中的“遗”是“馈赠”的意思。]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人多厌慢之./故逐之.
B.而.晷见之/结友而.别
C.寒则.与同衾/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或解衣推被以.恤之/皆以.美于徐公
[点拨:A项中的两个“之”都是代词。B项前一个“而”表转折,后一个表顺承;C项前一个“则”是“就”的意思,后一个是“却”的意思;D项前一个“以”是连词,来,后
一个是动词,认为。]
3.文意理解。
(1)文章用了对比的手法,旁人对穷老者的态度是“人多厌慢之”,而孙晷对穷老者的态度是“欣敬逾甚”。(用文中原句作答)
(2)“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试分析孙晷这样做的用意。
示例:保护他人自尊心;宽以待人;体谅他人的难处;选择恰当的方式帮助别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