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对词义做准确的解释是首要的环节。为了弄清词义,人们通常的做法是翻字典、词书,查古人或今人对这个词曾做过的解释。这些做法应该说是必要的,但仅用这些做法去求得词义的解释是不够的。因为字典、词书所列的义项是概括义、理性义、贮存义,而一个词在文句中的意义应该是具体义、感性义、语用义。字典、词书的义项与具体文句中的意义之间有时并不完全契合,如果硬把字典、词书中的义项往具体句中套,往往不能达到准确、贴切地解释词义的目的。
要达到文言词义的解释,该做的工作很多,这里举其一二:
一、因文求义
广州小客车“因文求义”是清人段玉裁提出来的。他说:“凡说字必用其本字,凡说经必因文求义。”顾名思义,因文求义就是根据上下文和故事的情节、线索来推求词义。一定的上下文总是为一定的思想脉络和情节、线索所贯穿,而一定的思想脉络和情节、线索对文句中每个词的义项必然起一种拣选和限定的作用;反过来说,文句中每个词所表示的意义也必然服从于思想脉络和情节、线索的要求。正因为如此,因文求义是完全可行的。
课堂教学五大环节
二、符合作者的思想体系
由于各人对上下文意和对一个词本身的意义理解不同,因而因文所求得的词义有时会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联系作者的思想体系来考虑对一个词的解释。
三、通过推源,深刻理解词义特点
高考下午几点开始所谓推源,也就是推求语源。推求语源必须在同源词中进行。所谓同源词,是指由一个语根(最早的派生其词的总根)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因而有声近义通关系的词。同源词是一个音义体(或称词族),通过推求一组同源词的根词或源词,就可以加深对这组同源词中每个词的词义特点的理解,保证释义的准确性。
个人总结教师例如:《论语六则》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中学课本注:“愠,恼恨。”这一解释的根据是《说文》。《说文》曰:“愠,怒也。从心,昷(wen)声。”为了深入了解“愠”的词义特点,我们可以联系、归纳一下“愠”的同源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