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的叔叔于勒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并掌握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目的 。
⑵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⑶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圈点,整体感知人物的命运、态度、性格,结合社会实际,理解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体会文章主题,认识社会现象。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创作了《一生》等6部长篇。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听课文录音,然后请一位同学叙述故事情节。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⑴要求在每个自然段落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
①坏蛋、流氓、无赖;②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③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⑴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  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  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2)学生讨论: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3)学生根据上面的这条感情线索,归纳出本文的情节。(情节的每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
教师引导小结:盼----------赞----------见---------躲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4)层次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
开端(1—4段):盼于勒——望眼欲穿
发展(5—19段):赞于勒——吹捧至极
高潮(20—47段):遇于勒——咫尺不认
结局(48—49段):躲于勒——如避瘟神
三、研读课文,归纳主题
1.小说开头菲利普夫妇如此盼望于勒的归来,结局却是千方百计躲开于勒,原因是什么?(结合情节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金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2.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什么主题?教师出示四种主题说。学生分析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金钱关系“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虚荣”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
“势利”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的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刻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给予以肯定。
教师点拨:以上几种说法都有其片面性。我们可以概括为: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在现实社会里金钱关系对人、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对|“金钱至上”的思想进行了批判。
四、布置作业,认识生活,学生反思
1、菲利普夫妇身上除了自私冷酷外,究竟有没有一两点闪光点?如果你身边也有象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2、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身边也有像于勒这样的亲戚,你会怎样看待他?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分析人物写法,感知人物形象
  1.教师提出要求:出课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地方,在课文中做批注。然后我们来概括:
我认识了一个___________(人物性格特点)的_________(人物),你瞧,___________
___(人物表现),运用了______________(描写方法)。
示例:我认识了一个自私的菲利普,你瞧,他在船上认出弟弟时“神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
学生阅读课文,出对人物进行的描写、烘托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自主或指明回答。
对菲利普夫妇的认识:精明、刻薄、泼辣、虚伪、有主意、富有心计、自私势利、为女儿着想……
对于勒的认识:糟蹋钱、自作自受、不知悔改、怀念亲人、令人同情……
  (以上都要让学生在课文中出相应的句子,提示:重点研读第25到38段)
总结:出示表格,要求学生填写并简要分析
于勒生活的变化
菲利普夫妇的态度
 
菲利普夫妇的特征
语言
行动
坏蛋、流氓、无赖
打发
虚伪、卑鄙自私、贪心势利、冷酷、精明、刻薄
正直的、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好心人
衣冠楚楚地在海边守侯
卖社蛎的这个小子、这个家伙、那个家贼、那个讨饭的
骂、躲避
2.文中的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纳于勒的“简历”。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沦落成了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3.作者对菲利普是同情,还是批判?自由谈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甲生:我认为作者对菲利普的态度以同情为主。如对父亲的描写,在见到于勒后,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后来则是“脸早巳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神十分张皇狼狈。但他对自己的弟弟从来没有恶言相向,而且以前对弟弟也十分宽容。在课文中作者对菲利普夫妇二人是区别对待的,我们觉得对菲利普颇有些“哀其不幸”的味道。
乙生:这篇小说发表于1883年,当时的社会里金钱侵蚀了人的一切。于勒是菲利普的亲弟弟,
在于勒穷困不堪,差不多成了乞丐的时候,菲利普竟然视而不见,后来则干脆躲开于勒。从作者对菲利普诸多方面的描写也可看出对他是持批判态度的
丙生:我认为作者对菲利普的态度是同情之中又有批判。菲利普并不是那么冷酷的人,不然不会让弟弟占用自己应得的家产。但他又毕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为了女儿的婚姻以及自己的家庭生活等,他不得不躲避于勒,于这点作者是同情他的。但对落难而漂泊在外的亲弟弟置若罔闻,金钱之欲望大于骨肉之情深,于这点作者是批判的。
4、分析明快个性化的语言
(1)“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揭示了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想上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
(2)“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菲利普夫妇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的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3)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遗。
(4)”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个称呼强调了我于于勒叔叔的骨肉关系,表现了我的善良、纯真,对穷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
第三课时
一、辨析研讨,谁是主人公
1.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于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主人公呢?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而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略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我”-----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在父母不把穷水手当作兄弟看待后,仍认为于勒是“我”的叔叔,作者用这一标题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同时,这个标题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而在“我”身上,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小说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2)心中叔叔;
(3)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粉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