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 断 句 式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表判断,古代汉语里,“是”主要作代词,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凡表判断的词,一般译为“是”。
1、用“......者,......也。”表判断: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⑤离骚者,犹离忧也。
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也。” “者”青藏高原冻土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①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③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⑤夫战,勇气也。
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⑦邻之厚,君之薄也。
⑧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3、 ......者,......。”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也常见。
3、 ......者,......。”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也常见。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②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沛公之参乘之樊哙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胃。
③秦,虎狼之国。
6、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审美文化表判断,要和用作代词的“是”区别。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7、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⑤是乃仁术也。
⑥此乃天意也。
⑦臣本布衣。
⑧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8、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指出下面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田横,齐之壮士耳.
3.田横,齐之壮士耳.
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5.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5.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6.曹公,豺虎也
7.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7.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8. 子瑜者,亮兄瑾也我眼中的林黛玉,避乱(于)江东.(省略)
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
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秦人不暇自哀。
莫之夭阏者 闻到百以为莫己若者
保民给王,莫之能御者。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六笔画的字臣未之闻也。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②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何、谁、孰、恶、焉、胡、奚、曷等),宾语一般前置。
良曰: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而今安在哉?
卿欲何言? 客何为者?
豫州今豫何至? 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欲安所归乎?
③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夫晋,何罪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何陋之有?何厌之有? 无乃尔是过欤?
唯利是图 唯才是举
(2)介词宾语前置: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何以战? 何以异?
何以知之? 何以言之? 余是以记之。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指出下面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
1.豫州今欲何至
2卿欲何言.
3何以言之.
4.欲安所归乎.
定语后置句式的特点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马之千里者/石之铿然有声者。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荆州之民附操者。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马之千里者/石之铿然有声者。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荆州之民附操者。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
式。例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指出下面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
1.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2.人马好看的悬疑片(烧溺死者)甚众.
3.荆州之民附操者.
3.荆州之民附操者.
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
状语后置句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
⑥覆之以掌(《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⑥覆之以掌(《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 译文:腐竹怎么炒“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 译文:腐竹怎么炒“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