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男孩被“鸡”到癔症发作,抽搐倒地!若父母再不改,孩子可能患上抑郁、双相
最近有个报道,可能会吓坏了那些疯狂“鸡娃”的父母。
杭州10岁的小学生小飞每次考试名列前茅,可只要没拿第一,或者没考满分,他回家就会被老爸严厉批评,“怎么才考了99.5分,还有0.5分是被你吃了吗?”
小飞的母亲也是一名“虎妈”。小飞晚上6点做完了作业想去玩,但妈妈还会一直压着他学习、做题,直到8点多,然后把他撵上床睡觉。
在重压之下,小飞出问题了。有一次他在家读课文,突然浑身抽搐,倒地不起。从此之后,他经常出现这个症状,一天最高发作数十次,尤其是提到学习、或正在学习的时候。
小飞父母带儿子去当地医院精神科医生,医生考虑孩子有分离(转换)性障碍。小飞在医院做量表都忍不住哭,觉得像在写作业。
相关报道:次次考试拿第一,杭州10岁男孩听到“读书”却抽搐发抖!
评论区里的网友大多都在吐槽小飞的父母,一味追求成绩,不懂得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确实,
这对爸妈是盲目“鸡娃”的极端例子,要求孩子必须追求完美、争第一。
在短期内,这种鸡娃有效果。据报道,小飞听话乖巧,成绩数一数二,做作业效率高,深得老师的喜爱。可没想到一下子“鸡”出精神心理障碍来了。
还有的网友对这个“分离(转换)性障碍”很感兴趣。这到底是个什么疾病?
分离(转换)性障碍指的是以往临床中所称的“癔症”,或者叫“歇斯底里症”。它的症状非常多变,比如突然抽搐、失明、说不出话、瘫痪,但又查不出神经系统等躯体上的器质性异常。
有的患者还会表现为情绪的严重大爆发,大喊大叫,又哭又笑;或者分离性遗忘,对于创伤或应激事件暂时失去了记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的则有现实解体的感觉,觉得现实像梦境一样,非常不真实。严重的还会出现多重人格(分离性身分障碍),也就是患者会在不同的人格状态之间切换。
有的网友看到小飞的症状后,猜测这是不是癫痫发作?其实并不是。癫痫发作的一大特点是患者会失去意识,而且大部分癫痫发作存在大脑皮层的致痫灶,是致痫灶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了症状。
而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症状发作时,患者往往有意识。有的患者突然抽搐倒地,但过程中仍有微弱的自我保护意识,较慢地倒下,或者避开地面的障碍物等。
正因如此,再加上相关症状背后不到器质性异常,很多人容易怀疑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患者是装疯卖傻、诈病。
像上述报道中的小飞,他最严重时每天数十次突发抽搐,但意识都是清醒的,而且几分钟后自行缓解了。如果他的父母不懂得相关的知识,很可能会以为孩子是装病躲避学习、达到自己的目的。
那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病因到底是什么?
明明没有可检查出的器质性病变,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躯体症状?像小飞这样,为什么会一听到跟学习有关的话题,就会抽搐倒地?
现行的精神医学认为,分离(转换)性障碍的主要病因是心理社会因素,也就是比较明显的心理创伤和精神刺激。有研究者认为,该疾病的症状其实是患者用来应对痛苦感受的心理防御机制。
临床认为,对于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有效应旨在帮助患者修复创伤记忆,涉及的心理技术有催眠、完形和家庭等。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择合并使用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
像小飞这样一谈学习就抽搐倒地的患者我们尚未接触过,但我们接诊过一个类似的案例:一名高三学生,一上学就发烧。
图片来源于网络
10岁男孩这名学生叫小逸,当时18岁,还有半年就高考了,但他有个奇怪的症状,只要一踏进学校就开始头晕脑胀、四肢无力、体温升高,出现低热,根本没法学习。但只要不去学校了,他的低热症状很快就会消退。
父母带他到医院检查,发现没有任何感染,也没有器质性的异常。一家人在各个医院科室转
了一圈,后来有医生建议小逸去看精神心理科。因各种机缘巧合,他们最终到了我们。
我们发现小逸当时读的高中学习压力很大,该校严格实行军事化管理,以管理严厉、升学率高而闻名全国。我们接诊过好几个来自这所学校的学生,都被这所管理极不人性化的学校造成了严重心理伤害。
在实施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时,我们发现了小逸遭受过很多来自于这个学校的心理创伤,包括压抑的学习氛围、老师的体罚辱骂、同学的排斥和欺负等等。
而且,小逸一度反复出现过“如果生病,那就不用上学了”的念头。结果后来因不断的创伤叠加,心身濒临崩溃,这个“愿望”真的实现了。
所以,我们过的小逸和新闻中杭州的小飞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都遭遇了极大的学习压力,有叠加性的心理创伤。
甚至不排除小飞可能也曾想过,“如果我病了,爸爸妈妈就不会逼我学习了”。这不是说他装病,而是说明父母带来的压力已经接近他能接受的临界点了,他可能会有这样的自我暗示。如果真有的话,有可能会令他的发作更频繁。
其实从我们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来说,这种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心理行为症状,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广义上的学习障碍。他们在学习中不断遭遇压力和叠加性心理创伤,逐渐了妨碍其正常完成学习任务的不适应行为。
当然,更常见的学习障碍表现包括上课分神、做作业拖拉、考试焦虑甚至考试恐惧、讨厌上学等。像小逸和小飞这样的确实很特殊。
我们接诊过的小逸,他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后,一上学就发烧的症状很快消失了,父母也意识到要调整教育方式和理念。后来,小逸高考成绩很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那新闻中的小飞能不能顺利地彻底康复?从目前的报道来说,还要打一个问号。
小飞患病后,他的父亲以为这个病只要一就能彻底痊愈,他的母亲在陪护时还抽查他背诵九九乘法表。可见父母对小飞的病情以及背后的原因没有科学的、深入的了解。
后来经过医院积极干预,小飞的母亲愿意做出改变了,积极配合医生,给孩子减压。但小飞的父亲因为过于固执、强势,影响了孩子的康复,被医生“请”了回家。
换言之,小飞的母亲已经有一定的自我反省和改变了,但仍看不出来是否到位。而小飞的父亲仍很有可能会继续采取严厉、高压的教育方式。
虽然小飞说,“我不理他,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但对于叠加性心理创伤未能得到修复的青少年、儿童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
他回到家里之后,仍会因为父亲的指责、严厉而感到非常压抑。就算他的母亲真的彻底地改变了,不愿给他施压,那他父母之间又有可能出现严重的教育理念冲突,两人冷战、争吵、甚至大打出手。
那如果小飞的母亲没有深刻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孩子状态转好之后,她又回到了“虎妈”的老路上去,那小飞的分离(转换)性障碍会越来越严重。
如果父母对此还没有深刻而科学的理解,他们甚至有可能怀疑小飞是装病,更加严厉地对其否定、指责,给孩子造成更多心理创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时孩子的症状会逐渐演变,很可能会出现抑郁发作,演变为抑郁症。学习障碍不断加重,成绩下滑,严重的自我否定,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如果情况得不到缓解,随着年龄增长,小飞具备了反抗能力之后不想再逆来顺受。他可能会向父母怒吼、暴跳如雷,甚至在家里砸东西、攻击父母。如果父母告诉精神科医生这些症状,那孩子就很有可能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所以,如果根源上的问题不解决,心理创伤得不到逐步修复,父母也不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知识、不懂得科学教育的话;很多孩子一开始出现的问题不严重,但会逐渐演变、发展、复杂化,最后可能酿成悲剧。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中大量抑郁症、双相障碍青少年、学生患者的亲身经历。
在杭州小飞这个新闻事件下面,还有小部分网友能够理解小飞父母的做法。他们认为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大,不努力学习、力争上游,将来哪有立足之地?又有人说,扭曲的不是父母,而是这个社会和教育制度。
希望大家不要习惯性地将问题归咎于社会和制度。尤其是父母,如果一直缺乏自我反省意识,
那么孩子本来已有的精神心理问题只会不断加重,并出现偏执型的人格特征,甚至发展出人格障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国大部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可以说是积极进取的表现。
可问题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时代的变化,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边界。
他们不理解在这个时代下,除了传统的学习好、高学历之外,还有其它很多同样可步向成功的途径;
他们不理解获得真正成功的3要素里,第一是逆商,第二是情商,最后才是智商。而学习成绩好只是部分的智商体现;
在这个数字星球时代,想要获得一定的成就,对学业和学历的要求其实没有以前那么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