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分析影响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科学的对策,对于加快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校 校园和谐 和谐校园建设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等学校以其特殊的社会使命而担负着重要的职能。客观分析影响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科学的对策,对于加快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有重大意义。
一、影响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矛盾和问题
1.政治思想观念淡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的政治思
想观念逐渐淡化,对政治漠不关心,学习没有动力,感到厌倦,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些人甚至错误地认为考上大学后,个人理想已经实现了,可以松口气了。对学习应付了事,听课不认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逃课,迷恋网吧,赌博。考试时临时抱佛脚,为蒙混过关,不惜考试作弊,甚至雇佣“手”等。
2.集体主义观念弱化。部分大学生对班集体活动表现出懈怠、消沉、无兴趣,强调个人奋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他人、集体、国家利益不关心。调研中发现,有近60-70%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个人前途。
3.人际关系僵化。当前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受父母宠爱惯了,受不得半点委屈。入学后同学之间往往因一些小事争吵不休,彼此怄气,互不相让,没有涵养,有时甚至大打出手,不计后果。看到对方取得成绩时不是羡慕而是嫉妒,不是赞扬而是贬低,不是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而是以消极的心态相抵触。这种风气久而久之,势必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
4.责任意识缺失。主要表现:一是家庭责任意识不强。大学生大都远离父母,独自在外求学,但一些学生在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时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家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只在自己需要时与父母联系,却很少给家人以必要的关心和问候。二是爱情、婚姻责任
观念比较缺乏。一些学生把在大学谈恋爱当作一种时尚,个别学生把在校期间的性行为当作一种“生理需要”。这种“性开放”意识凸显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淡化。三是职业意识比较模糊。不少大学生谋职就业时,仅仅把就业看作是改变个人命运、提高社会地位的阶梯,因而工作积极、干工作不积极,对别人要求的多、对自己要求的少,对将来的事想得不错、对眼前的事干得不实,缺乏自我约束的品质和责任感,频频毁约跳槽等等。 构建和谐校园
(二)从教师队伍发展现状分析
1.商业意识比较浓,缺乏敬业精神。一些教师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商业意识比较浓,频繁兼职,教学科研投入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有的教师为了晋职评优不惜花“重金”铺路,或者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学术屡见不鲜。甚至有的教师利用学生考个好成绩或补考过关的心理,向学生收取“好处费”,严重败坏了师德师风。
2.竞争意识比较强,缺乏团队精神。工作利益的矛盾和竞争使一些教师过分看重个人荣誉,有时为了个人利益的得失,全然不顾知识分子的“斯文”,互相间争得面红耳赤,评聘职称、年终评优、晋升工资等就更加“当仁不让”了,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团队合作精神。
3.对待学生的态度比较生硬,缺乏爱心。少数教师不善于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对学生板着面孔,不爱和学生接触。特别是对于那些“问题”学生,如在课堂上用手机发短信、打瞌睡、说话、考试作弊以及其他逃课、打架的学生,处理起来态度比较简单、粗暴,或讥讽、挖苦学生,或体罚学生,或把学生赶出教室,对学生使性子,当面使其难堪,甚至对学生的批评意见打击报复。这样,极易伤害师生之间的感情,对融洽师生关系有百害而无一益。
(三)从学校发展现状分析
1.从办学定位看,一些学校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形成特和明显优势。当前,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培养不出大师级的杰出人才。诸如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千篇一律,没有形成特优势,发展潜力有限,培养的学生在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方面明显偏弱,高分低能,适应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逐年加大就说明了这一点。
2.从办学规模看,一些高校盲目扩张的“后遗症”已经残酷地显现出来。1999年来,部分高校盲目追求过高的发展目标,规模逐年扩大,但由于学校本身并不具备资金“造血”功能,财政
拨款、社会赞助等资金来源渠道又十分有限,只能靠银行贷款。所以,贷款扩招,扩招再贷款,高校在贷款泥潭中越陷越深。目前,吉林省25所本科院校,80-90%的学校有银行贷款,全国高校贷款总额超过2 000亿元人民币。随着国家调高贷款利率,一些学校甚至连利息都付不起,个别学校甚至资不抵债,“破产”隐患凸显。经费紧张,债台高筑,不堪重负,引发债务、信任危机等不和谐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解决,将很有可能给正在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带来不利的影响。
3.从校园内外环境看,安全隐患日显突出。比较严重和集中的表现在:一是治安、刑事案件高发,严重威胁着校园的安全。据某高校统计,2007年上半年在校园发生针对学校和师生的侵财案件高达上百起,平均每月有20余起。二是消防安全隐患突出,学生宿舍乱接乱拉和违章用电,旧楼房线路老化,教学、科研、办公场所消防设施不配套,消防器材残缺不齐。三是出租房屋问题严重。我省某所重点大学,校内出租房有上百户,多为教工的私房出租。这些出租房普遍存在着“杂”(人员居住杂)、 “乱”(卫生乱、用电乱等)、“烂”(赌博、、、传销等)的现象。面对上述隐患,一些高校由于管理不到位、服务不到位、宣传不到位、教育不到位、工作不到位,引发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二、高校校园存在不和谐因素的原因
上述大学校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因素,大部分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但有许多问题是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解决的难度在逐渐加大。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办学理念还不够明晰
一些高校在发展中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不和谐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不尊重教育规律,忽视教育内涵发展,盲目追求过高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不能很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大学的教育思想。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学校办学目标集中的体现,也是对学校特有文化内涵的一种诠释。但是,正确的办学理念的确立和提升不是在于“念”、不能靠约束,而是在于“理”,在于疏导人的思想,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发展人的才干。它往往主要反映的不是学校的仪器、设备、大楼等等,而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所以,要建设和谐大学校园,必须有和谐的大学理念与之相呼应。
(二)德育工作体系还不够完善
主要是德育评价体系僵硬,内容空洞、方法陈旧、手段呆板,缺乏创新,很大程度上缺少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大学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工作的对象、环境、任务、内容、手段都发生了变化,德育工作体系如果不适应这些变化,依然是老面孔、老方式、老套套,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马加爵现象”的发生,就值得我们在这方面进行深刻的反思。
(三)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
主要是管理思想落后,方式过于简单,只善于约束人,而不善于疏导人;只善于管住人,而不善于促进人、发展人。这种狭隘的管理思想只是把人看成了没有情感、没有个性的机器,把教职工和学生看成了被管教的对象,缺少人性化管理,以为“和谐”等同于“同一”、千篇一律和无条件服从,结果表面上“和谐”,而实际上貌合神离,聚力而不聚心,违背了建设大学和谐校园的初衷。
(四)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2 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1 000美元到3 000美元
阶段,是社会经济的激烈变动时期,这个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和危机“易发期”。从国内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化迅速发展,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催生了大量的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利益体,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这些矛盾和问题或多或少地反映到学校里来,内外矛盾交替组合,对建设大学和谐校园必然会产生诸多的不利影响。
三、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对策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教育环境
高等学校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教育环境。第一,保证质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和谐的关键在于发展。高等学校的发展不仅体现为规模的扩大,更体现为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高、效益的增进和社会适应性的增强等,特别是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高等学校必须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的原则。第二,尊重人才,增强办学实力。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当务之急
是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造就一支可持续发展、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努力营造一个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第三,重视科研,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努力把高等学校建成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第四,突出优势,以特谋发展。高等学校的发展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等方面到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有特才有竞争力,有竞争力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正所谓以质量求生存,以特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和谐。
(二)以人为本,促进校园主体和谐
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校园各主体间的和谐建设,营造团结、祥和的校园人际关系环境。包括建立和谐的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教师与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之间的关系。他们都是高校的一分子,共同成为高校正常运转和推进改革开放的主要依靠力量。由于工作内容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分工,但这种分工并非分家,大家都同属于高校这个大家庭,是利益的共同体。如果在这方面不形成
共识,利益分配、工作性质等各方面存在着的一些差异,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类人员间的不协调,乃至相互埋怨、相互指责,产生隔阂。因此,高校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校园各主体间利益,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理解,并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努力探索公平、公正而又相对合理的考核奖惩机制、利益分配制度,增进和谐,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校园主体和谐,领导班子和谐是核心,师生和谐是根本。
(三)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一是要坚持“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学应尽可能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学生智能发展与人格发展的统一、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二是提炼富有特的大学精神。根据学校传统、未来发展、办学特、社会需求、文化内涵、教育规律和民族文化等,征集具有时代特征、富有个性特点的校徽、校歌、校旗、校训,积极培育和提炼大学精神,并将其渗透和融入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社会服务中,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工作作风。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并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和大学生社团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建立健全校园和谐的长效机制,维护校园有序
要适应高校人员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抓紧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以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学校存在的各种矛盾,维护校园的有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