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代以来,所有大国的崛起,所有重大的文明历史进程,都与大学的核心作用相联系。大学是现代文明的轴心,而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人文精神;大学生
校园文化,简言之,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利益作为社会[]的重要驱动力,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正在消化崇高,淡化理想,崇尚享乐,追逐时尚。高等学校是社会文化思潮的集散地,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温度计及晴雨表,担负着树立大学生正确的
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使命, 而文化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最基本的社会因素,这就决定了高校必须用健康高尚的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鉴于此,高校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提上日程,花大力气来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人文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
人文精神,指人类共同信奉的真理性精神。人文精神确保人能自由,幸福,有尊严的生活,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任何知识如果只有专业目标,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文明准则,就不能说是完备的教育。因此,必须呼唤人文精神,加强素质教育。
人文精神的缺失
如今,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文精神的固有准则正遭遇着颠覆性的冲击。比如,由于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竞争机制,使得过去的单位所有制被企业化所取代,而企业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最大限度地追求效益为最高标准和天职,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状况下,“丛林法则”在人间通行并
有效,人们只能尽可能的满足企业的要求才能生存,从而导致了个人能力的片面提高和畸形发展,这种选择性使大多数大学生在竞争中必须放弃一切与市场需求无关的能力培养和潜能的激发,而对主体进行片面塑造,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分工使人的能力贫乏和退化”①,“人类不得不作为奴隶来发展自己的能力”②。这绝不是对人的尊严的颂扬,而是对人的尊严的亵渎和讽刺,这也完全颠覆了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涵。面对着物欲与享乐盛行,我们束手无策,因此,构建大学校园人文精神迫在眉睫。
2.构建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的途径
美国学者怀特在他的著名论文《教育目的》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因此构建大学校园人文精神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校园文化建设者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来构建校园人文精神,如加强学校学工队伍建设,配齐强有力的班子,充分调动这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领导要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了解、加强联系,增进师生感情。各部门要形成齐抓共管意识,教学、行政、后勤及每位教师都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技能运动会、元旦文艺晚会,开设人文讲座,建立各种文化中心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提高活动质量、又加强师生感情的目的,从而深化校园里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围,促使大学生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
二、发挥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核心作用
21世纪是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占领先机,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挖掘,基础在于教育。所以作为教育单位———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其人才质量的高低、合格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学校形象的好坏,而且还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的大问题。所以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品格、心理、能力、身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所以,大学建设必须体现两方面的基本原则:一是大学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机构;二是大学应该独立自治,超越政治,经济,宗教目的,形成独特的人文精神。
柏林大学前任校长费希特说:“教育首先必须培养人的自决能力,而不是培养人的适应能力,教育首先不是作用于适用,不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和理解能力,使他们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学校必须从几点着手:(1)加强课堂的管理。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严格教育教学纪律;(2)要加强阵地管理。学校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刊物、橱窗、宣传栏以及其它出版物都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的重要阵地;(3)加强网络管理。杜绝反动思想、不良信息的侵入,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4)加强讲座等的管理。以保证各类活动都宣传正确的观点,保持学术的纯洁性。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学校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科学教育价值观
1.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
过去的教育价值是以精英为本,教育不均衡。如今,教育应该转向大众化,弱化教育的功利性与工具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有劳动方面的意义,也应包括意识、精神、道德、个性等方面的意义。因此,不断提高大学生精神文化素质,才能使大学生们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情感,有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认同的,独立于现代社会的人。
学校应多考虑学生们的切身利益,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相信学生。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③因此,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把教育同学生的利益结合起来, 相信他们,依靠他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同时把他们看作是有思想,有积极能动性的发展中的人,为他们提供一个选择、反思、构建和改变自我的空间,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个性需要,在充分把握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的基础上与其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活动,依靠他们的主观能動性,相信他们有能力搞好自我教育,变学生的被动适应为主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和养成大学生个性化人格的品质,切
实做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四、使学生们从心理上和情感上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主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更是掌控着高校思想文化的主阵地。据有关调查显示,在高校,有60.89%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很多只是停在表面上。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一方面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非常熟悉,很多学生都能顺口讲出马克思主义一些条条原理,但对于一些理论细节,大多同学是茫然的。
在学习中,不少学生也只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知识,并不能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大多为了应付考试,才拼命背下许多理论条条,但这种带着强烈彩的政治理论学习,很少有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认同和接受,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情感上对马克思主义的陌生,甚至有的学生还认为极度无聊而产生排斥感。因此,在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文化教育,使学生能从心理上和情感上认同这些理论,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坚定信仰,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各种能力,还可以树立学生爱国爱民的意识,磨练学生意志,有效地促进学校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3]马克思主义深受80后大学生支持www.jyb/comments/df/.htm.
构建和谐校园 [4]李德芳,张云阁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新探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