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当代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思考
摘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构建和谐校园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尽管其产生的原因复杂,但大学生 自身 原因是主要的,并表现在认知偏差、情感偏差和性格缺陷等方面。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 关系既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也需要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遵循民主、平等、公正、 互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
1 渴望和谐的人际关系
尽管大学生相互间并无多大利害冲突,但其人际关系的状况并不令人乐观 。据笔者对本校学生所进行的调查,66%的大学生反映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好,有87%的学生 表示非常渴望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 时期。全新的生活环境以及自身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的需要,决定了大学生更加渴求和谐的 人际关系。
2 变味的师生、同学关系
现实情况告诉我们,当代大学生中享受孤独和追求自我幸福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人际关 系不和谐与存在交往障碍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宁愿躲在网络上寻求虚拟世界里的人际寄 托,也不愿坦诚地面对周围的同学;有些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在人际交往中注重 物质交换和庸俗的哥们义气;有的大学生为了谋取个人利益,甚至不择手段去做损人利己的 事。
除了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外,大学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大学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当前,社会转型中的师生关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同样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一些大 学生将师生关系异化为纯粹的利益关系,把老师当做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或工具,甚至 将导师庸俗化为“老板”。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已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它们正不 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形象和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的原因
在现实中,大学生对自身人际关系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学习成绩的关注,这也是大 学生与中学不同的地方。大学时代,通常将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网络作 为 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的因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原因,也 有主观原因;既有家庭原因,也有学校、社会原因。现着重从大学生自身来分析其人 际关系不和谐的
一些主要的原因。
1 认知偏差
大学生对人际关系及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认知偏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对自我的认知偏差
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处于统合阶段,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建立自我认同感,即将自身的情感与 态度、需要和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等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由于对自己还没有形成相对稳 定的认识,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自我拔高或自我贬低两种认知偏差,这些都会阻碍大学 生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
(2)对他人的认知偏差
目前,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被称为“80”后的一代,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和教育方式的转 变,他们大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而缺乏相应的社会意识和与人合作的观念及换位思考 的能力。有些大学生喜欢用个人好恶去美化或丑化交往者,从而失去了人际关系认知 的客观性。
(3)经验偏差
这是指因缺乏人际交往的实践经验而对人际交往产生的认知偏差。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 ,很 多学生从小生活在娇惯、迁就甚至纵容的教育环境中。他们缺少与同龄人为伴的经验,缺乏 人际 交往的技能和与人合作的技巧。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复杂,使许多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并 产生许多认识上的偏差。有的大学生之间交往缺乏真诚,不能平等相待;有的处于强势地位 的大学生任性而为,而内向者则孤立独处,弱势者更是往往被鄙视,这些都会导致人际关系 的紧张。
2 情感偏差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交往恐惧倾向。许多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场合,可以言谈流畅, 交流自如,可一旦进入陌生的环境,就会感到不适应和紧张,以致语无伦次,从而影响交往 的效果。许多大学生由于远离家人和朋友,到一个与自己文化和成长背景不同的地方学习, 新的友谊和归属感一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也使得他们产生孤独感 和疏离感,从而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3 性格缺陷
大学生性格中普遍存在的羞怯、自卑和猜疑等缺陷也严重影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过于羞怯的学生在交往中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很容易给别人造成误解,影响正常交往;有 自卑感的大学生,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人交往时往往缺乏勇气和信心,也就限制 了自己交往的圈子;容易猜疑的大学生,对人处处设防,常常会拉大自己与他人的距离,造 成心理隔膜。
三、构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对策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际关系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由认知、情感 和行为三种成分构成。因此,每一个大学生应该知道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在人际认知层面更加 客观和理性,在情感的体验上更积极,从而对自己的交往行为产生积极作用,最终达到建立 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
在新时期,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在当今价值观多元化、 文 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在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深 层次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并有助于大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1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以个体心理健康为前提
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了较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判定标准: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 估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能保持人格的完善与和谐;与现实环境保持融洽的接触;能保 持良好的人际关系[3]。显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 际关系的建立和保持。
大学生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就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学会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 他人的评价往往比自己的主观认识更客观。然而对待别人的评价也要有认识上的完整性,应 全 面听取,综合分析,恰如其分地对自己做出评价和调节。大学生也需要在情感层面上接受 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接受自己也要接受自己所有的缺点。一个人只有在 情感上接受自己,才能客观和正确地评价自己,才会健康地与人交往。
2 人际交往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主、平等、公正、互助是符合中华民族利益的、全民族共同追求的科学的核心价值 [ 4]。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也集中体现在民主、平等、以和为贵、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公平正义等方面。
(1)民主平等地对话和沟通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如 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失望和不愉快,就会不愿意继续与人交往。大学应建立起民主 、平等的 直接对话机制,真正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健康发展、和谐发展。为此, 高校可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使大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培 养 团队精神。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高校也可以发挥网络沟通的作用,为大学生开辟自由沟通互 动的平台。
构建和谐校园(2)倡导团结互助
要在大学生中间大力倡导团结友爱、互助合作、患难与共的风尚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正确 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大学生在生活中要勇于扶贫济困, 热心公益事业,还要发扬团队互助精神,增强协作意识。为此,学校可设立“爱心 基金”和“爱心网络 ”,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传递爱心和学会感恩,这样可以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之间关系 的良性互动。
(3)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个人诉求相结合
“思想教育过程,从特定意义上说,就是思想信息的流程”[5]。同志提出 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因此,大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就要努力实践荣辱观,不断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 。同 时,高校也要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 起来。使大学生能够用荣辱观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在荣辱观教育中,要动之以 情,晓之以理,并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个人的诉求结合起来。
总之,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和与人沟通的技巧,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不 仅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高宇,和彦芬.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J].云南教育,2006(5)
[2]杨小君,王素飞.谈谈大学生人际能力的培养[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06(3)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4]公方彬.民主、平等、公正、互助——支持中华民族崛起的核心价值观[J] .思想政治教育,2007(1)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