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成为温馨和谐的家园
新乡市十三中卜庆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铸就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人、和、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家文化。家是个充满爱的地方,提到家,每个人的心底都会涌起一股浓浓的亲情,温馨的爱意。一个家庭内,成员间目标一致、感情相通、相互包容。家的最重要特征,便是成员间彼此的团结、理解与支持。而学校和家有共通的特性。教师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个人活动的空间依存于学校、依存于课堂,发展的平台信赖于学校。因此,学校这个“家”是承托老师、学生共同事业梦想的平台,是员工幸福生活的港湾。只有努力构建“和谐、温馨的家园”,校园才能充满朝气和活力,才能不断提升。
构建和谐校园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对8699名大中专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如下:
80%的被调查教师压力大
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
近40%的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佳
近5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状况良好。
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
可见,创建和谐校园,让师生爱“家”,对学校有强烈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是校园建设中特别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
一.抓好兴“家”,为构建和谐校园打好物质基础
首先是抓发展。发展是和谐的物质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即服务”的办学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质量优先的思想,追求高标准的教学效益。同时,要注重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十三中成为新乡市的北部名校。
其次是造环境。要营造兴“家”的氛围,可以利用典型示范引路,大力培养、树立和宣传工作中的先进典型,用典型事例引导大家积极投入到兴“家”的实践之中。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宣传栏、演讲会、报告会等形式,宣传他们敬业尽责、勇于进取、当好主人、争做贡献的精神和事迹,使先进典型落地有声,形成兴“家”者光荣,奉献者有功的浓厚氛围。
二.抓好爱“家”,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精神支撑
俗语说:家和万事兴,家和的基本条件就是家庭成员彼此爱家,树立爱校如爱家的思想,只有视校如家,才能遵循共同的行为准则,维护共同的利益和荣誉,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是使校园充满真情,注重“情感沟通”。首先要重视领导与老师之间的需求沟通。
其次是引领爱“家”思想,注重“感情投资”。学校后勤、工会等部门,应注重温馨亲和,时刻把教职工冷暖挂心上,密切党、干关系,营造温馨亲和的“家”的氛围,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关注老教师的身心健康、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让老师每天保持乐观的心情,才能把愉悦的心情带到工作中,善待每位学生。
另外,在教学与管理中融注家的包容。包容是一种境界,一种艺术,一种智慧,更是一个管理的诀窍。这种包容不仅仅包含宽容、体谅、民主,还包含接纳、协调与融合。
①领导在某些方面对教师的包容。自省的教师最自觉,自觉的教师最强大。领导可以让每个人都从家的概念中读出他自已的理解,读出自已应守的规范。
②教师对学生的包容
老师要在平等、合作、发展的理念下,努力运用宽容的艺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少一些指责、训斥、惩罚,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过死、高度统一的要求,多一些学生梯度评价以及自由与发挥的空间。
还要注重环境文化建设。要让爱“家”就要有“家”的可爱之处。
还必须注重营造绿洁亮美、和谐温馨的环境文化。布局合理、优雅怡人
的花园式校园,能带给师生们愉悦的工作环境。
比如通过校园景点、标语以及校报的打造、班级特文化的建设,把融合、希望、向上,团结、奋进、创新成为师生的旋律和校园精神。
也可以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如乒乓球比赛、拔河、跳绳比赛等一系列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既从物质层面上增强了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又从精神层面上激发了教师对学校的归宿感,显现出工作环境有序,生活环境优美,风气环境温馨,学校蓬勃发展之势。
三.抓好建“家”,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前提
重点要抓教师专业化成长,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创新全新的学习内容,搭建全新的学习平台。可在教师中开展树立优良教风活动;在日常工作中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成长,组织教师培训,提供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不断磨练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等等。
同时,校园内各类文体科活动的开展,也会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爱满校园,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可见,以“家”文化为切入点来构建和谐校园大有可为!
和谐校园家文化建设为会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一路进取和成长的精神家园。这样能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让老师深切感受到了“我的未来不是梦”,从而对“家”有了更多的珍爱与回报——创新工作,成就梦想。
构建校园的“家”文化
新乡市十三中杨敏“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力量的源泉,“家”是发展的基础。如果将“家”的理念引入、渗透、贯穿于学校的管理和工作之中,按照家的理念来构建学校的校园文化,就会使我们工作的学校如家一样——温馨、融合、敬业、守纪、包容、向上,使学校里人人都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由此而生发出来的激情和活力促使学校快速健康的发展起来。
一、培育校园的精神文化——聚“家”
一个组织,需要有一种精神;一个集体,需要有一种默契;一所学校,需要一种文化底蕴。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认识上统一,感情上融洽,步调上一致的“家”的文化。
思想同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他的价值取向,每一所学校的每位教职员工都需要思想去引领方向。只有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追求同一个方向,学校才有凝聚力。
二、构建文明、现代、舒适的校园物质文化——建“家”
优良的校园物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丰厚的校园“家”的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
舒适校园。十三中虽小,但可以着力建设生态化绿校园,进行绿化整体,校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营造绿的人文环境,解决教师与学生中的困难问题。舒适方便的条件会让全校师生快乐学习,快乐工作。
儒雅家园。“教育即环境,环境即教育”,学校一草一木、一叶一花,都应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亲情。学校的橱窗里可定期展示学校的新闻、活动、特和发展;展示师生的风采。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能在很大程度上鼓舞师生的热情。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文化——爱“家”
师生只有爱家才会用情去做事,用心去工作和学习,要让这个大家庭的成员都能相敬如宾,互助共进,只有用爱唤起爱,营造和谐的学校人际文化。
学校首要的工作就是以师为本,关爱教师,让教师获得“家”的感觉,激起“家”的归属感。为此,学校应重视生活上的照顾关怀、感情上的沟通交流,运用情感的催化剂,送去“大家庭”的温暖。
——节庆日送温情:逢节庆,举行联谊会,如春节、教师节等庆祝活动;逢喜事,表深情,如教师生日赠送蛋糕,婚嫁、生子前往道喜,筑起感情沟通的桥梁。
——为全体教师做好人事代理工作等等。
——在活动中凝聚人心。组织教职工开展各项活动,如外出学习参观、登山锻炼、篮球比赛、文艺演出等,提供机会让教师展示风采,让其收获荣誉,品尝成功,让其感觉到“被爱”、“被关怀”。
让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学校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载体,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学生中形成爱国爱校、遵纪守法、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通过给老师、父母一封信活动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学会感动,去爱自己的父母、老师和同学,爱身边的一草一木,爱世间的一切美丽的东西;
——通过特课外活动,如:心理健康、文学欣赏、球类比赛等,让学生自由选择,拓展视野,张扬个性;
——学校可评选“教学能手”、“校优秀班主任”和“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在名誉上和物质上给予奖励。
——实行“青蓝工程”,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扎实有效。
四、完善人性化的校园制度文化——治“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组织的管理都需要靠制度来保障。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管理才能规范、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