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体系架构及和谐校园建设
作者:史文利 冯丽梅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年第09期
        学校建设就是一种文化建设,学校校园文化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的校园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全面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才能在此基础上建设出和谐的校园。
       
        一、学校校园文化的架构
       
        学校校园文化包含物质、精神、智能、规范、行为五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
进,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物质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2.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生成的核心。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办学理念、师生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精神氛围、体心态等,其集中体现就是人们所说的校园精神。学校是独特的文化结构,其本质特征是内在的文化精神。学校文化的最高表现是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学校精神具有价值导向、精神陶冶、规范约束、体凝聚、社会辐射等一系列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学校精神建立在对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体现了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念。作为文化层面的学校精神,她是具有伦理、科学与民主、开放相统一的理论品质,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爱国敬业的责任意识,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海纳百川的宽宏气量,勇往直前的竞争意识,诚实守信的合作精神等,这些都是学校精神的重要内涵。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一种内隐文化,渗透在校园内的各种载体上,通过外化形态体现出来。
        3.智能文化。学校的智能文化指学术成果、学术体系、科学研究。
        4.规范文化。规范文化是校园文化生成的保障。它主要包括各种校纪校规、制度、公约、行为规范及约定俗成的习俗等。如校训、学生守则、教学管理制度、文明行为准则等。校园文化的生成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应当使校园文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制度文化的制度更应当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把规章制度转化为师生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习惯,真正用以提高师生的思想意识与品德修养。
        5.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实践与体现。它主要包括以教学为中心的各种行为方式和业余生活方式等。如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学术风气、人际关系等体行为和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宿舍文化、网络文化、个人生活方式等等。
       
        二、校园文化的特点
       
        1.鲜明的教育性。教育性是校园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显著特点。学校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背景文化,它的教育、引导功
能不同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以单向灌输为主的课堂教育,它的教育作用在于造成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去感染、陶冶师生,使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内化成风格、习惯,从而带上某种校园文化的烙印。例如北大培养出来的学生灵活、创造力强,清华培养出来的学生稳健、扎实等等。
        2.突显的时代性。文化是民族之魂,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对学校来讲,文化决定学校的品牌,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文化对党、对民族、对国家、对学校、对个人的作用都是非同小可的。21世纪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先进的文化构筑,这种先进文化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
        3.广泛深入的实践性。离开了师生的参与和实践,校园文化将成为空穴来风,无源之水。一是从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结构来看,校园文化层次多样,主体结构复杂,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不同的中外学者、学科带头人、教师、学生以及一般文化程度的职工,相互融合,不断地影响、渗透和熏陶,使校园文化主体的整体素质在实践参与中不断优化和共同提高。二是从校园文化活动本身来看,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某些活动
的组织者是学生,参与者也是学生。通过学生的实践,自我锻炼的活动,增强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学生成长成才真正起到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良好作用。
        4.强烈的渗透性。校园文化具有规范作用和潜在的教育力量。良好的文化氛围,必然使参与者受到熏陶。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比,校园文化远离行政命令、机械说教、填鸭灌输的方法。它通过一种无声的思想工作、无形的教育手段,绕开人们思想意识的障碍和心理定势,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效果。良好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通过与社会的多种联系渠道,特别是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必将对社会的主文化发挥积极而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5.网络文化的迅猛性。校园文化的主流应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体现。健康的网络文化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以其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知识、美观的界面、灵活的方式吸引着广大学生,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文化同时也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因为网络文化的开放性,
超越了民族和国界,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学生自我判断是非标准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世界各国,特别是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更加激烈,而导致青年学生的价值冲突,从而直接影响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与和谐校园的建设
       
        校园作为社会的一个部分,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从校园的各个文化角度着手。让校园处处充满和谐的声音。要建立一种与社会同步的和谐,在校园里首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教师为主体,推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从和谐校园的架构上看,物质文化的建设是其他建设的基础,如果物质文化的建设达不到要求,其他的建设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建设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首先要有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老师能潜心教学和科研,学生能安心学习,还应该根据需要配备前沿的实验室和网络系统。这些都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硬件。有了这些硬
件作保证才能谈到其他方面的建设,但并不是这些硬件达到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就指日可待了,因为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为我们在校园文化中提到的精神文化、智能文化和行为文化都是一种在人与人和谐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学校文化的分支。学校里不外乎有四种人,教师、学生、一般工作人员、领导。要建立这四种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领导不仅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更要有公平廉洁的心态;老师不仅要有教高的教学科研水平,更要有平和宁静的心态;一般管理人员要有热情周到的服务,学生要求学上进。如果人际关系处在一种良性的循环之中,学校体现的将是一种和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形成的文化也必定能和谐统一。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人文文化,智力文化是精神和行为两种文化的必然生成结果。在物质文化和这三种文化之间还有一个桥梁文化,也是和谐文化生成的保证,那就是规范文化。规范文化也就是制度的文化。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有相关的制度作保障,这个制度可以随着时间、情况的变化而修改,但在相当的时间内,它应该是学校办理相关事情,处理相关问题的指南,而不是朝令夕改,对人不对事,漏洞百出的文件。里面总有很多特殊的情况,个别的问题。因此在执行制度的时候不彻底,讲人情而导致制度形同虚设。老师、学生也在这种制度下不知所措,最终导致学校出现比较严重的不良后果,更谈不上和谐校园的建设了。只有在规范的制度下,和谐校园的建设才能得以实现。
       
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刘德宇.学校校园文化发展论.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3] 寿韬.学校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践.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