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说明提问的一般方法。
答:提问共包括以下七种方法。
第二,设疑式提问法。设疑提问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学生想弄清楚其中的奥妙,但一时又无法搞清楚的“新”“奇”“难”的问题,甚至是诡辩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问题聚精会神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自觉参与教学。这种方法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
第三,开启式提问法。心智的开启,能使学生浮想联翩,思维畅通。开启式提问法就是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喜欢注意新奇事物的特点,以新鲜奇特的事例或趣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对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和激起饱满的学习热情有良好的效果。
第四,设悬念提问法。悬念是一种关系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的心理活动。设悬念提问要
选取故事情节曲折,能引起学生心理共鸣的问题,这样可以进入教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第五,设计情境提问法。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特殊性就是要创设情感交汇的场,因此,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入手,采用描述、声音效果、图像等各种手段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第六,借助媒体提问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所营造的由形象、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借助多媒体辅助提问,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问方式。
第七,引出兴趣提问法。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学生心不在焉的时候。教师要在课堂上出现气氛沉闷、交流受阻、学生状态不佳等现象时及时调整教学现状,如抛出几个有趣的问题,缓解学习压力,放松学生的精神等,重新燃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2、引领学生进入教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引领学生进入教学需要注意:( 1 )喧宾夺主,占用时间过多。在平时的听课中,常常
发现很多教师由于安排不当,把时间花在导入上,也就是把时间浪费在非重点教学内容上,产生了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行为。
( 2 )脱离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近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需要一定的“心智能量”,每个人的“认知负荷”水平是有限的,超过这个限度,人的认知程序就要崩溃。每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负荷是不一样的,适当的学生认知负荷水平,是保证学生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学习和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但是如果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则会产生副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承受的认知负荷。
( 3 )内容安排不当,偏离教学。课堂导入的功能除了提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外,还应该具备很强的导向性,为后续的教学设置悬念,做好铺垫。因此,导入的目的性要明确,做到不蔓不枝,内容的安排也要合理。
( 4 )导入与结束呼应不好。很多教师为要达到课堂导入的效果,常会采取一些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能马上集中注意力进入状态,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法,遗憾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一些示范课、公开课等都“流行”探究性活动,导致整个课堂的可控性降低,使得后面教学往往是草率收场,也就忽略了前面设置的一
些“悬念”。
3、谈谈思想品德课教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答: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或理论问题所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状态,并在这种心理驱动下,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激发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在于 :( 1 )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思维内部也会产生一种自我刺激、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并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理解,从而丰富和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时,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不只关心结果,更关心获得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扩充了的知识量,将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在组织和整合的过程中,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从已知走向新的未知,循环往复,不断向更高科学境界迈进,学生的认知结构
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 )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个性的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内容。个性的主体性不是先天的,必须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才能形成。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今天在不少课堂中,教学策略仍比较单一,甚至很多人还以教师为中心,师讲生听,师问生答。虽然有些教师注重问题引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但是学生的主动性受到了限制,学生看似主动其实还是被动的听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使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自己感到怀疑的现象,形成个体的差异性与倾向性,以及自己的独特风格,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挑战自我,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他们会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 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可以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
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因为他们已经产生了思维定势,不能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因此,从本质上讲,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结果不是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新的问题,问题意识不仅能使教学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更重要的是它能把学生引向创新之路。
4、你对非智力因素是如何理解的?
答: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知觉、记忆、思维等)以外的能作用于学习的条件,它包括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等心理因素。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方方面面,诸如:兴趣、自制力、踏实、恒心、耐心、勤奋、刻苦、毅力、自我约束、自我调适、忍耐性、顽强性、挫折承受能力等,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非智力因素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第二个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它
们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第三个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的作用十分明显。
提升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方法 :( 1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动机。( 2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习兴趣。(3 )改进教学方式,增进师生的情感。( 4 )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坚强的意志。( 5 )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升学生非智力因素应注意的问题:( 1 )要注意克服非智力因素中的负面效应,如:消极、懈怠情绪、自负的心理等。( 2 )要注意同智力因素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两种因素有机地融合,并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3 )要避免盲目性。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采取一些牵强附会的教学设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有机结合,达到流水无痕,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 )要注意克服非智力因素的短期效应。为了保障非智力因素作用的渐进性,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要不断地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经常针对教学活动总结心理体验和感受,并努力将这种效应升华为学生的习惯和品质。
教师基本功
5、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你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
答:教科书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主要依据。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作用在于规范,即规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这种教材观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都拘泥于教材,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材观,教师书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教科书只是教学的“引子”,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对教科书的内容、编排体系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所以:
首先再使用教科书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 1 )要摒弃陈旧的教科书使用观。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用一模一样的教科书去教育不一样的孩子,简直是童话。”教科书是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材料,新一轮课改环境下教科书虽然越来越科学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科书的作用。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旧的教科书使用观,要以教科书为依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科书作为传授知识锻炼能力的依托,变完全依赖教科书为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创设良好的
教学情境。( 2 )要紧扣课程标准,把握教科书这个基础。在处理教科书时,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然后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对教科书进行取舍整合。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务必要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经教育专家编写的具有很强科学性的教学载体,不要轻易否定。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必须以准确理解教科书为基础,加强对教科书的深入钻研和正确把握,熟谙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理清知识脉络,力争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实现教科书的创新,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3 )要抓住学生这个主体,依托教师个体的具体情况。一切教学活动必须落实到学生这一主体。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而定,教师只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导演。每个教师有每个教师的特长,不同的教师会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教科书的内涵,会有差异地使用教科书。有的教师善于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好,有的教师擅长用美术音乐来组织教学效果也不错。例如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运用简笔画勾出动物世界,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效果都不错。( 4 )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境,活用课程资源。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根据出现的预想之外的许多问题灵活处理教科书,引导学生向教科书的意图靠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同时,要依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确定对教科书的取舍,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就必须灵活运用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实现开放教学模式。
其次要掌握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基本方法 :( 1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对教材进行适当补充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教材进行补充或取舍时,不应该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避免为了考试而随意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如有可能,应尽量与学生一起协商补充或取舍哪些内容。( 2 )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再新的教材也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尽力向学生传递最新、最准的知识,如某部法律的修改;国家某次会议的精神等。再如,如果教师认为某框或某站的活动由于教学硬件或学情不同,就可以替换成符合当地条件和学情的活动。( 3 )调整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一本教科书的内容,不适合所有班级的学生。如果某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就可以增加深度;如果某班的学习能力差,就可以适当地降低。如果教师认为某个活动太难,就可以扩展活动的步骤,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活动难度。如果活动太容易,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活动进行延伸。( 4 )调整教学顺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比如,现实生活中周围发生了某件重要事情,教材中有一个内容相关的单元,如
果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就可以提前学习这个单元。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后,原来的顺序也可能需要相应的调整。( 5 )调整教学方法。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具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有时教材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方法。
再次 创造性使用教科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 1 )必须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教师要在充分把握教科书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 2 )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来使用教材,重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实质,做到“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 3 )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师的主观行为。教学设计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所以教师一定要活用教材,课堂临时出现问题时,要把握并处理,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4 )要及时总结反思。①教材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②教材的使用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③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满意情况;④教材在
使用过程中存在哪些明显的优缺点;⑤如果继续这样使用教材,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调整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