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 人 初 备
第 __ 课_____________   
解析教材
确定目标
学习活动
设计
教学简案或重难点突破)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第三单元
主备人
课题
精读引领课短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韵味,背诵课文。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3.边读边想象画面,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感受诗歌的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韵味,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韵味,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2.边读边想象画面,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首次设计
二  次 备 课
一、初读交流,以学定教
1.谈话导入。
(1)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是美的?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留住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诗歌这把钥匙开启美这扇大门。(出示)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2.释义诗题。
(1)板书课题:短诗三首。(齐读课题)
出示:诗有短有长,其中篇幅不超过14行的诗可以称为短诗。
(2)理解“繁星”,
①再读诗题“繁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②示例:密密麻麻的星星、满天的星星……
③一首诗的题目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繁星,多而密的星星,让我们感受到了夜晚的美好。(生齐读)
(3)明确诗序,简介作者。仔细看看三首短诗,诗题后面还有一串数字,分别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七一、第一三一和第一五九首。
出示:“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1.学习《繁星》(一三一)。
(1)想一想,短诗为什么朗朗上口?这里面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2)反复朗读,发现诗“韵”。关注句末的“?”,读出节奏。关注“同音成韵”。感知“光、香、响”的韵脚“ɑnɡ”,读出节奏。
出示:
大海啊!
  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3)理解“思潮”。
交流明确:作者一次又一次地问,一次又一次地想,这就是思潮。
2.学习《繁星》(一五九)。
出示: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1)你发现这首诗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秘密了吗?
(2)反复诵读理解“风雨”。 “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一样吗?
示例1:“天上的风雨”指狂风暴雨、倾盆大雨、暴雨如注……
示例2:“心中的风雨”指经历的困难、挫折、痛苦……
(3)朗读《繁星》(一五九),注意复沓的手法,体会情感。
3.学习《繁星》(七一)。
(1)小组合作学习:自由读《繁星》(七一),想象诗中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诗中的情景,让你想起了自己的哪些童年回忆?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2)交流问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补白想象。
①月是中国人心中共同的情怀,举头望明月……当时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作者会做些什么呢?此刻月明时分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②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谁言寸草心……在母亲的膝上作者感受到了什么呢?
③顺势理解“永不漫灭”的含义: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这些记忆都是作者无法忘记的,这就是永不漫灭的回忆。让我们想象作者托着下巴,静静地坐在桌前,回忆着那些发生在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的事。带着这样的想象,让我们再读诗句。
④诗中的情景,让你想起了自己的哪些童年回忆?(生自由交流)
三、拓展阅读,实现整合
我们一遍一遍地读着诗歌,读出了诗的韵律,想象出它的画面,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情感,不仅走近了诗人,也走近了我们自己,这就是诗的味道。读着读着,我们渐渐进入作者的诗中,仿佛看到她童年的画面。
1.仿写诗歌
自定题目,按照《繁星》(七一)的句式,仿写诗歌。
2.整合阅读《繁星(节选)》
(1)《繁星》(节选)有很多非常精彩的语句,请出来并说说精彩在何处?
(2)学生比较鉴赏。
四、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出示: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仿照着写一写。
这些事--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繁星教案月明的园中, (  )的(  ),
藤萝的叶下, (  )的(  ),
母亲的膝上。 (  )的(  )。
2.教师巡视,相机评价。
3.朗读仿写,分享自创“繁星”。
4.朗读成诵,齐背三首《繁星》。
作业设计
1.推荐阅读《春水》(节选)。
2.摘录喜爱的现代诗写清作者和出处,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开展班级诗歌朗诵会
板书设计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繁星
风雨  狂风暴雨                  困难 挫折 痛苦
心情 对母亲的依恋
    对大海的眷恋、感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