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评课稿
第一篇:八年级地理评课稿
一、八年级(上)地理教案英语评课稿
第二节 人口和民族——中国的人口
厚德中学 陈红梅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
2、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点;
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通过让学生收集计划生育标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辨证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中国的疆域》一课中我们知道了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那有谁知道我国的人口情况?有多少人?居世界第几位?
生: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总数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人口大国
师:这位同学说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们用数据说话。(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1页活动题1:根据表1-2,分别计算不同年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绘制成形象统计图。)
(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形象统计图有哪几种吗?
生:主要有饼状图、条形图、折线图。(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种类,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
(学生亲手制作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图中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结论: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过渡:知道了我国人口的比例,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五十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请同学们根据我国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数绘制“人口数折线统计图”。(老师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根据折线图得出结论。)
结论:
二、我国人口增长快。
我国自七十年代以来就开始了计划生育,为什么人口增长这么快,是不是计划生育没有作用?
课件展示:中国、叙利亚、阿曼三国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的对比图。1、我国人口增长原因:人口基数大。
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讨论: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2、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资金积累困难。
2、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压力增加。
3、对生态环境也造成巨大压力。
4、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5、就业形势严峻,由于人口整体素质较低,结构性失业突出。
6、老年人口增多,社会负担加重。
7、流动人口增多,交通压力增加,也导致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
3、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行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
过渡:人口的数量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那么人口的分布会不会对经济也产生影响呢?
三、人口分布
课件展示“中国分省区人口密度图”,引导学生根据图例看图,思考问题:
1、人口密度如何计算?
2、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3、你认为人口密度的这种分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略)[教学点评] 我国的人口,是中国地理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同学们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学生比较了解和熟悉的,执教老师让学生在统计、绘图等活动中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绘制图表的能力。特别是通过课件中三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统计对比图的展示,得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一结论,可谓水到渠成,课堂活
动学生参与度高。
本课的导入可采用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有切身感受,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如:了解家庭祖辈人口的变化,从小家延伸到国家,体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出的意义。)本课教材中活动的篇幅很大,许多结论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认识(如:众多人口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沉重负担),一些记忆性的知识也要在活动中得到落实。(如:从图中观察我国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得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这一结论。)
地势与地形评课稿
胡老师执教的初二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课,属第二章第1节,教师由复习导入,引出新课;由观图册入手,导出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特点;由教师板画,说明中国地形阶梯状特点。整节课环环相扣,教师条分缕析,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这节课另一个特点就是讲练结合,胡老师注重学生知识的反馈,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如看图例,填图,填充图。新授课前讲评上次作业,点评、简要讲解答案;课中布置学生在
图册三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交界处的山脉名称;新授课后思考活动课,指答并要求学生予以记录答题要点,教学过程较为严谨。
略感不足的是:课的最后,完成思考练习一环节,要有学生的互动交流就好,如让学生猜全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中国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在指名回答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理由),不要全是“一言堂”。另读图部分,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出示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图,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看地)练习说出不同的地形特点,再出现国别,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锻炼了学生读图能力,还学到了一点课外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篇:经典地理评课
经典地理评课
2010年暑期,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修高中地理研修主题是“评好课”专题。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大伟老师主讲的《怎样观课议课》贴近一线教学实际,充满人文关怀,不少建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几段讲座视频和文本,我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2010年11月25
日,周四,应淮南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邀请,陈大伟老师又亲临淮南开设全天讲座,上午半天的主题就是《怎样观课议课》。陈大伟老师的讲座注重现场互动,娓娓道来,擅长故事寓意,视角独特,不少建议朴实、中肯,听他的讲座令你不觉得时间难熬,即使讲座中的有些话我耳熟能详,而身处讲座现场的我却迟迟舍不得离开。陈大伟老师身上值得学习之处甚多,而最难能可贵之处是在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之路中,陈大伟老师能够坚持真正深入一线,身体力行,敢于说:只要有机会,观察老师上课,与老师讨论课,偶尔也给中小学生上上课,以此感受课堂、研究课堂,检验和完善观课议课的认识和实践。这是很多教育专家不敢说更不敢尝试的危险行为。太多的教育专家和教师同行很会批判,而曾担任过地理教师的陈老师更善于“建设”。于是,2010年底,我决定网购此书,收藏一本。2011年元月,抽了两周时间细读了《怎样观课议课》(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尤其喜欢作者写的“致力解结(序)”和最后的附录“为了教师的批判精神”。书中罗列的案例多数是初中和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例,以小学的课例偏多。阅读链接部分呈现了域外体育课例,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没有见到高中课例和初高中的地理课例,这是我感觉奇怪的地方,陈老师曾经是地理教师出身,原本以为他的书中会选择地理课例的。不过,天下万事,本同一理,对于教育同样如此,开卷有益,殊途同归,我决定以陈老师的著作为指导,来梳理工作九年来地理学科一线教研活动中听评课的心得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