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电子竞技;电子游戏;体育属性
中图分类号:G80 ;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7-093-01
电子竞技从产生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十多年,随着经济、信息和网络等的高速发展,电子竞技已经成为了当代很重要的文化现象。2018年11月,中国电子竞技IG战队在韩国2018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中以3:0战胜了欧洲LCS赛区的FNC战队获得了本次全球总决赛冠军。网络上这一消息一度被刷屏,广大网民表达对IG的祝贺,但这些欢呼仅来自于电子竞技迷,而很大一部分人则陷于落伍似的迷茫:“IG究竟是什么?”不得不说,这场“战役”让更多的人认识了IG,认识了电子竞技。而即便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电子竞技,但对于它究竟属不属于体育运动仍然是一个争论不休、有待商榷的问题。
1 何为电子竞技
首先,“电子竞技”就是电子游戏比赛达到“竞技”层面的活动,既然含有“竞技”二字,那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来说,它是属于体育运动的;国家体育总局将电子竞技定义为: 利用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它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培养团队精神。
从电子竞技的概念来看,“电子”是其方式和手段,指这项运动借助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软硬件以及由其营造的环境来进行,这类似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相应的器材和场地。“竞技”则指的是其体育的本质特性,即对抗、比赛。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对抗、比赛是最基本的特征,这也是电子竞技有别于其他电子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的主要不同点。
从政府的层面来看,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将电子竞技运动改批为第78项正式体育竞赛运动项目;2017年10月,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电子竞技是体育项目;2018年雅加达第18届亚运会将电子竞技纳为表演项目,而将在2022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被纳为正式比赛项目。所以,从国家、官方层面来看是承认电子竞技的体育运动属性的。
2 电子竞技与电子游戏的关系
电子游戏是电子竞技活动的载体,电子竞技必须依靠电子游戏而存在,没有电子游戏就没有电子竞技。电子竞技是电子游戏活动的一种发展形式,或者说,电子竞技是依托于电子游戏而存在的一种活动形式。电子竞技在严格的规则指引下能使参与者和电子竞技本身往积极的方向发展,而电子游戏或网络游戏因管理的缺陷容易使人沉迷堕落。
3 电子竞技的功能电子游戏的利与弊
杨喜明等人对电子竞技的教学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参与电子竞技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手眼协调、心智反应等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对体育的兴趣。此外,电子竞技因其竞技性,既有个人项目又有团战项目,在竞技比赛的过程中,能培养参与者坚持不懈的精神、团队协作的意识。电子竞技项目因为没有身体的直接接触和高强度运动量,突破了体育运动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上至老年人,下至小朋友,甚至残疾人,均可不受限制参与其中。虽然在参与电子竞技的过程中没有身体大负荷的运动量,但是能锻炼参与者手眼协调、心智反应等能力,还能减少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4 人们不认同电子竞技为体育运动的原因
4.1 缺乏认识
多数人不认同电子竞技为体育项目,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真正的电子竞技,错以为电子竞技就是简单的电子游戏或网络游戏,认为长期玩游戏是不务正业的表现、会使人堕落。但是实际上电子竞技作为体育项目,拥有体育比赛独有的激情、对抗、碰撞、不确定性、高强度的荷尔蒙分泌等。
4.2 异于传统体育项目
有人认为电子竞技没有传统的体育项目那样的活动量,不能达到强身健体之功能。上文说到,电子竞技因其特殊的操作性,能锻炼参与者的手眼协调、心智反应等能力,而不仅局限于体能方面的锻炼。
5 建议
5.1 加大宣传
政府及俱乐部加大对电子竞技的宣传,区分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对人们正确认识电竞、接受电子竞技至关重要;同时,电子竞技的职业运动员应该向公众展示一个正面、积极的形象,为千万电子竞技的爱好者树立榜样,引领电子竞技运动朝积极健康的方向
发展。
5.2 加强管理
政府加强对网络场所的管理,严禁未成年人进入,避免自控力低的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造成家长对网络游戏的憎恶转变为对电子竞技的偏见,影响电子竞技的健康发展;及时更新防沉迷系统,防止玩家沉迷游戏。
5.3 电子竞技赛事正规化
推动电子竞技进入正式的大型赛事,如亚运会、奥运会等,使电子竞技走向正规化。俱乐部及商家需要考虑电子竞技在更深层次的文化素养、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发展,而不单单只是利益的创造。要使电子竞技成为有内涵的新型体育运动,而不只是商家赚钱的噱头,否则,它就会变成一项“没有梦想”的运动。
6 结语
电子竞技与传统体育具有相似的功能和规则,所以本文认同其为体育运动,它作为一项
新兴的体育运动,有人认同也有人不认同,其中不认同的存在就是要激励其不断往更好、更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早日像传统体育项目那样广得人心。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政府、俱乐部、商家、职业运动员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使电子竞技走向正规化、体育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喜明,武燕燕.电子竞技引入高校体育范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0):88-91.
[2]董新風.电子竞技的体育性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9):150-152.
[3]宗争.电子竞技的名与实——电子竞技与体育关系的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4):1-8.
[4]耿梅凤.电子竞技归属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3.(12):145-148.
[5]张鑫,金青梅.我国电子竞技职业化路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6.(7):105-10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