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老人谈身后事
作者:晚晚
来源:《晚晴》2016年第04
        “死亡对很多老人来说是个晦气、不吉利的话题,唯恐避之不及。乐生恶死虽是人之常情,作为儿女,我们希望老人长寿。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因此,当父母、老人进入老年后,他们的身后事,我们做儿女的理当考虑,理当关心。若生前只字不提身后之事,往往给老人和家人带来很多痛苦,留下不少遗憾。
        生活中,有些晚辈虽想和老人聊聊此事,却不知如何开口。本期,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乔宽元教授、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秘书长罗冀兰、北京市百瑞律师事务所律师龚楠,教您如何与老人谈身后事。
        国人缺乏死亡教育
        生活中,很多老人和儿女不愿谈论死亡,原因何在?
        尊敬老人乔宽元:相对来说,我们的祖辈、父辈以及之前的人们,更能坦然面对死亡,他们往往在
活着时就把寿衣、棺材准备好了,对死亡没有太多恐惧和焦虑。而我们这代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早年受到迷信熏陶,后又受到教条影响,没能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陆林:我认为,这和国人缺乏死亡教育有关。曾有位80多岁的老人向我求助,他的老伴由于癌症晚期命不久矣,而他却无法面对,甚至想随老伴而去。这位老人早年留学,素质很高,但因缺乏死亡教育,无法正视亲人离去,更别提谈论身后事了。缺少死亡教育的人不仅因惧怕死亡而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甚至是极端行为,还会给家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罗冀兰:国人缺乏死亡教育,无法正视死亡,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临终关怀的发展。2015年,世界针对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临终关怀情况调查显示,我国排名71。临终关怀的内涵是,通过适宜的医学手段,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和折磨,并对病人和家属进行精神安抚,帮其安排好身后事,从而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使其平静、有尊严地走完人生。
        老人和晚辈聊聊身后事,有什么意义,是否必要?
        陆林: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尤其对那些处于疾病晚期的老人。一方面,聊聊身后事能让老人自己选择是否在人生终点接受没有必要的,延续没有意识的生命;另一方面,讨论
身后事是个正视死亡的过程,老人懂得用平和的心态看待生死,反而利于身心健康。
        乔宽元:活着的人自主选择死后的安排,更多地发挥了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老人和晚辈聊聊身后事,其实是种充满正能量的行为,利于双方了解彼此的想法,避免留下遗憾。
        故事是最好的开场白
        一般来说,聊身后事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乔宽元:身后事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如何离开;二是留下什么。
        老人在一辈子的奋斗中,平常为家庭、为儿女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很少。人将离开这个世界了,他们往往还有些未了的心愿:如远离家乡的人,他们想最后回乡一次;有些一辈子没迈出过村子的人,想到城里看看;有些老人想见见从未见过面的孙子外孙,或远在国外的亲人;有些老人会回忆起儿时吃过的东西,还想尝尝;甚至他欠了谁的人情,一心想着要偿还……对于老人这些愿望,我们能办到的,要尽可能办到,帮老人了却心愿。
        我们要帮老人准备好必要的妆殓用品。如妆殓要穿的衣服、鞋袜、帽子,入棺要用的兜
盖等东西。女性老人有时会自己做好准备,而大多数男性老人,得靠我们做儿女的帮助准备。在准备这些东西时,我们还要留意老人的想法。有些老人把生死看得开,儿女们为他准备这些东西,他们会高兴;如果老人讳忌说死,也怕死亡,我们准备这些东西,最好暗地进行,免得引起老人心酸与不快。
        离世时,老人想在家中还是医院;离世后,老人想穿什么样的寿衣、选多大的墓地、想要怎样的送别仪式、遗产如何分配等。有些老人要立遗嘱,做为儿女,我们要给予帮助与协助。老人的遗产如何处理,要尊敬老人的意愿,做儿女的最好不要干预。再说,老人待我们,手掌手背都是肉,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厚此薄彼。我们要把亲情看重点,把钱财看轻点。如果为争遗产而丢了骨肉情谊,那就太得不偿失了。有些老人的钱财生时会交儿女中的一人代为管理,我们如果是代管者,一定要不负老人所望,做到不侵占,不挪用,进出账目清楚,每一分钱都用到老人身上去。
        陆林:对有疾病的老人来说,身后事最主要的内容应是在医疗束手无策时,是否接受姑息,也就是拒绝过度医疗,不做不必要。比如,我国癌症晚期病人术后死亡率很高,这说明终末期手术本身就是伤害,反而加速病人死亡。有些子女认为主动才是尽孝,这是一种错误观念。
        在什么场合,以怎样的方式和老人谈身后事,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罗冀兰:和老人聊身后事,要基于平时多和他们聊天的基础上,不能太过突然。老人既有观念早已形成,很难改变,不能强求他们接受某些观念。
        乔宽元:当下这代老人,和祖国一起成长,经历过很多磨难,他们独一无二的记忆是我们讨论身后事最好的开场白。
        不妨个老人最信任或疼爱的亲人来和他们聊天,可以这么说:爸爸,您是我们最尊敬的人,您辛辛苦苦地拉扯我们几个孩子长大,还为社会做出很多贡献。希望您多跟我们讲讲您的故事,这是家里最珍贵的财富。
        聊天中,晚辈可以多些追问,比如您说的这位好友现在在哪,您想见一见吗?”“您说的那个地方具体在哪,要不改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最后,见缝插针地问问老人:说到这,您百年后,有没有什么事需要我们帮您做?循序渐进,慢慢引导老人说出自己的想法。
        尊重老人的心愿
        近年来,殡葬方式越来越多,选择时,不同的人出发点有所不同。如何与老人聊聊殡葬方式?
        陆林:殡葬方式的选择一般遵循四点:宗教信仰、文化习俗、老人意愿、国家法律。在不违反法律的基础上,最好根据当地习俗、老人心愿适当选择。
        乔宽元:除了火葬、土葬等传统方式,当下,社会越来越提倡绿殡葬,即不保存骨灰,海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都属这类,不立牌子,不刻墓碑,可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目前,上海还有种较新的丧葬方式,用高温将骨灰熔融,待自然冷却后,制成外形美观的骨灰晶石。
        想和老人聊聊殡葬方式,不妨婉转一些,比如,您觉得树葬好不好,骨灰撒在树下,就像埋下新的生命,未来长成参天大树。事实上,老人们对自己的丧事如何办,往往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听听他们的意见,一方面是对老人的尊敬,一方面也确实要在不违反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尽量满足老人的意愿。我们可就丧事的规模、报丧的范围、有关丧事活动,请老人谈谈自己的意见。如有的老人不喜欢主祭,要求开追悼会。有的老人爱热闹,说守灵夜要有西洋乐队演唱;而有的老人反对守灵夜唱歌跳舞,说那像开庆祝会。有的老人要把骨灰
存放在城里,有的老人要求死归故里,骨灰要送回老家。这些,我们可以按老人的意愿去办。
        我国法律规定,购买公墓需凭死亡证明,不能提前预售。因此,墓地的选择,也是一个要在老人生前聊聊的问题。您对此怎么看?
        乔宽元:当下,很多城市都在面临墓地紧张的问题。一项针对上海浦东地区的调查发现,超过50%的人担心葬不起
        和老人谈论墓地的选择,首先需要了解他们的心愿,比如想要落叶归根回到祖籍,还是留在当地;想和亲人葬在一起,还是独自下葬等。其次,需要安抚老人,晚辈一定尽量满足他们的想法,让老人放心。
        老人去世后,儿女为争遗产闹上法庭的例子比比皆是。怎样帮助老人在生前处理好身后财产?
        龚楠:老人在生前立下遗嘱,能起到固定证据的作用,从而避免身后发生遗产纠纷。目前,遗嘱主要分为口头遗嘱和书面遗嘱,公证遗嘱属于书面遗嘱的一个特殊形式。
        老人如立口头遗嘱,最好录像或录音,并邀请两位与财产分割无关的见证人(比如律师、街道工作人员、邻居)作证。
        书面遗嘱由老人自行书写,并在写好后自行或委托他人保管。如老人先后写过多份遗嘱,则以日期最近的一份为准,因此遗嘱必须写清日期。
        公证遗嘱法律效力最高,但办理手续相对复杂,收费也相对较高,有的公证处可能要求老人到医院开具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证明。
        目前,还有一种遗嘱确立、保存的形式——中华遗嘱库。中华遗嘱库是一种特殊的书面遗嘱形式,以托管形式为参与人保存遗嘱,性价比很高,且对六十周岁以上老人免费,比较适合愿意立遗嘱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