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作者:杨德秀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年第10
        【摘要】本文论述了为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从背诵,鉴赏诗词方法,常用典故,高频意象,丰富多彩的诗词背诵比赛等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想,能在各行成为状元的人,也一定是对那一行感兴趣,并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功的人,学习也是如此。
        高二语文第三册一、二单元是古诗词单元,篇目多,任务重,基本上要求背诵。要想让学生乐学、乐背,没有一定的方法可不行。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师做好表率
       
        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老师首先要能背诵,上课时老师如能脱离课本讲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流利的背诵,生动的讲解,会让很多学生用敬佩、羡慕的眼光注视你,这时,你再提出要求,学生就会有跃跃欲试之感,那么背诵一首诗或词就轻而易举了。
       
        二、多方面培养学生兴趣
       
        1.采取灵活多样的背诵方法。每上完一首诗就引导学生尽量当堂成诵,或是在黑板上提示每句首字的方法,或是按层次、内容背诵的方法,或是联想法,或是演唱法(教学生唱李煜的《虞美人》、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一剪梅》,还让学生自己编唱诗词)。多种方法灵活运用,既能让学生有新鲜感,提高了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快、更牢的记住这些诗
词。2.教给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可以从诗歌类别入手,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可以从表达技巧入手,可以从语言风格入手。分析所鉴赏的诗词是属于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怀古诗、送别诗、即景叙事诗还是爱情亲情诗,从而把握诗歌的主题。分析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是豪放洒脱的、忧国忧民的、怜才惜贤的、儿女情长的、精忠报国的还是淡泊闲适的,从而更准确的体会作者感情。分析古诗词中为了提高诗歌的表达效果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如宏观构思方面的比兴、象征、对比、借古讽今、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具体表达方面的铺陈、渲染、烘托、衬托、动静结合、化用典故等;语言运用方面的比喻、夸张、拟人、反问、通感、互文等修辞手法;抒情方面的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从而判断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表现出的是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豪放、柔婉还是明快的语言风格。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知道该怎么去分析、鉴赏诗词,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3.除课本上的古诗词外,尽可能选一些有特、趣味性强的古诗词来让学生欣赏。如卓文君的数字诗,卓文君用这首如诉如泣的抒情诗挽回了丈夫的心,司马相如读后,被卓文君的忠贞和文才深深感动了,亲自回四川把卓文君接到长安。学生学了这首诗后,也被卓文君的才情打动了,并叹服诗歌的魅力。又如陆游的一首《钗头凤》使他和表妹唐婉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再如宋代钱
塘才女朱淑贞的一首《不打诗》让州官听了,不由拍案叫绝,当堂释放了她的父亲。还有,同样是写项羽的诗,杜牧的《题乌江》、王安石的《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咏项羽》却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和感情。这些例子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他们有了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感受。4.向学生介绍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意象,使之更好的把握主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三、举行古诗词背诵比赛
       
        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所以当老师提出要比赛时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提出每组六人参赛,且参赛的二十四位同学全都是自愿报名参加的。然后,老师做好充分准备,利用晚自习时间举行,竞赛分为ABCD四组,题目分为必答题、选答题和抢答题。第一、二、三、四轮是必答题,每组的六位同学都必须回答,选取的是要求背诵的句子,老师出上句,学生对下句,每答对一句得10分。第五、六、七轮是选答题,每组推选一个同学选题并作答,
题型有:背诵某首诗或词、倒背某首诗或词、演唱某首诗或词、自编自唱一首诗或词、答出某首诗或词的主旨句等,每答对一次加写老师的诗10分。第八轮是抢答题,哨声最先响起的组获得答题权,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倒扣10分,题目共二十道,如:你能列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号称居士的文人吗?诗仙、诗圣、诗佛、诗魔、诗豪、诗杰分别指谁?《扬州慢》中作者直抒胸臆,用拟人手法揭露侵略者给扬州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句子是哪些?从左手尺,右手执绫罗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来刘兰芝是个左撇子,这个看法正确吗?等等。整个比赛用了一个多小时,自始至终,学生积极性很高,气氛也非常热烈,老师还对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物质奖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何愁学生不想学;有了兴趣,何愁学生水平不能提高;有了兴趣,何愁教学质量不能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简介:杨德秀,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第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