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中的玉崇拜和水崇拜
                                                       
【摘要】
玉,在中国文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古代神话中代表着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玉的崇拜表现在其承载的神灵和天意,象征着永生不死和人性道德的极高标准。而在神话中的玉崇拜与水崇拜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形态到作用、再到属性,它们相似的地位和特征即使不能够准确反应历史事件,也可以代表先民由始以来的信仰和思想。
【引言】
    众所周知,成语“玉露琼浆”用来形容美酒或者甘美的浆汁。但是,玉和露、琼和浆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渊源,让这两种看似关系不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玉,通俗地讲,即是美石,乃石头的精华。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玉代表着神灵,代表着神秘的变化,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因为其不断强烈的永生象征意义,从远古先民开始,
对于玉的信仰不断加深,以至于形成一种先于儒教和道教的“玉教”。如果要用一个简明的新术语来概括这种东亚洲最古老的潜隐性的宗教——玉的信仰及其神话建构,那就是本文提示的“玉教”这一合成词。而水作为东方神话故事中至关重要的角,屡屡出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场景中: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玉与水之间的关系则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正文】
(一)玉的形态和水的形态
    《山海经》被《四库全书》归类为小说类别,即是对于其中所描述的神话故事的真实性的否定。因为缺少历史文献文书等确凿证据,神话传说只能被划分为人们想象力的产物,而非真实存在的历史故事。但是,即便只是虚构出来的,神话故事中关于玉的信仰确实是一脉相承的。因为,玉作为古代的一种稀有物,被人为地寄托了很多关于神的属性。通过玉作为媒介,人可以和神进行交流沟通,并且在祭祀场合以此来表达对神的尊敬。
    古代先民最初崇拜的是什么类型的玉呢? 《山海经》提供了这方面的信息,那就是多次提到的水玉、玉膏, 也就是液态的玉。此即为最初玉和水之间的关系。在当下看来,大部分人看到的玉都是固体的,所以难以想象玉和水之间会有怎样不一般的关系。在《山海经》的记载中,白玉、玉膏都是水中之玉,因为玉生于水中。有的是固态, 有的是液态。玉可以是以液态存在的,由此水和玉的关系显得不一般。在提到有水玉的地方, 往往有奇异之物伴随。《中山经》记载的浮濠之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西山经》有关丹水的记载也有相同的内容。《中山经》提到帝苑之水时称:“其中多水玉, 多蛟。”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 神话传说中存在水玉的地方, 都有灵异之物。或为龙蛇, 或有人状的鱼, 由此可以想象, 先民是把水玉作为一种崇拜物。玉崇拜和水崇拜是联系在一起的。                                 
                         
    黄帝作为华夏文明的始祖,在玉石神话中的重要性无可厚非。他先是像享用食物一样享用玉膏,然后做出类似播种玉树的举动。将玉树上的玉荣作为玉种,播撒到另一处,结果长出了天下最优质的玉,被称为“瑾瑜之玉”。
(二)玉的作用与水的作用
    关于黄帝播种的玉的用途,《山海经》中有提到:让鬼神享用,助其增加神力;让人间君子佩戴,驱邪避害。
     
    在《西山经》中有关于预告的记载,其中写道:   
    丹水出焉, 西流注于稷泽, 其中多白玉, 是有玉膏, 其原沸沸汤汤, 黄帝是食是飨。
是生玄玉。玉膏所出, 以灌丹木, 丹木五岁, 五乃清, 五味乃馨。
    水作为饮用解渴之用,玉则是食物。黄帝将这些液体状的玉膏作为食物,可见这并不是普
通的玉,而是拥有特殊功能的神玉。用玉膏灌溉丹木, 丹木也会五分明, 五味馨香。玉膏对于人、对于树木都具有滋润作用, 能给生命提供丰富的营养,这样神奇的玉, 当然要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玉崇拜也一定要和水崇拜联系在一起。
    《大戴礼记·劝学》篇有“玉在山而草木润”之语。对于玉赋予润物的功能,同时也道出了玉和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水具有润物功能, 渗透力极强, 宇宙间各种生物的存在都离不开水, 水赋予它们生命, 使它们充满活力。
    《水地》篇是上古水崇拜的理论总结, 可是作者在对水的功能进行总体论述之后, 后面却是这样一段文字:
    夫玉之所贵者, 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 仁也。邻以理者, 知也。坚而不蹙, 义也。廉而不刿, 行也。鲜而不垢, 洁也。折而不挠, 勇也。瑕适皆见, 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 容也。叩之, 其音清搏彻远, 纯而不杀, 辞也。
    在论述完水的功能之后,这一段文字将玉的九德和水的性能之间的英国关系详细地表现出来。作者把玉的美好质性归之于水, 并且对玉的描绘在许多地方也可以用于水, 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水的特征来描写玉。
    《水地》篇专门安排大段文字描述玉的美好质性, 而其他同类自然物却没有享受到这种待遇, 显然, 这是由于在作者观念中, 玉和水的渊源极深, 所以, 才把二者放置在一起加以论述。
    有一个商人名叫杨伯庸 但生性厚道且又孝顺。他不辞辛劳担水上山, 设置义浆, 供过往行人饮用。他的这种精神感动了神仙, 于是, 奇迹便出现了, 在地里种下的是石子, 长出来的却是美玉。表面看来, 是神仙的法术使石头变成美玉;追其缘由, 则是杨伯雍设置义浆得到的回报, 是用水换来的玉。杨伯雍本人无意从事这种交换, 他在设置义浆时并不期待回报, 可是,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玉田的奇迹还是出现了。杨伯雍因为免费供给行人饮水而得到玉田, 因水而得玉, 看来水和玉联系在一起是出于偶然,
可是, 如果没有原始神话那种水玉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起作用, 那么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 杨伯雍所得到的回报就可能不是玉田, 而是其它宝物。这则神话把水和玉联系在一起, 是在偶然性中体现出的必然性, 虽然不是直接由水生出玉, 中间还有石子作媒介, 但是, 人们在解读这个神话时, 关注的焦点还是故事发展起点和终点的事物, 一边是水, 一边是玉, 是水和玉的转换过程。
    不是由玉去滋润万物, 而是路过高山的行人先受到杨伯雍义浆的滋润, 然后出现田里生玉的奇迹。尽管如此, 这则玉神话还是没有离开水的润物功能。
    古代以玉为题材的神话往往和水联系在一起, 这类神话主要突出玉的润物功能, 和玉相联系的水是甘露、是酒浆, 或是饮用水,也有大江大河的流水。
    在《大禹治水》的传说中,伏羲送玉简给大禹,用来量度天地,助其治水。不同的文献中对这一玉器的记录名称不一,但是都存在这样一个玉器宝物。
               
    传说当年姜太公在渭水之滨垂钓,有一天,他钓上了一条赤鲤,剖开鱼腹时,居然在其中发现了一个玉璜,上面刻着九个篆字“姬受命吕佐之报于齐”。姜太公见到此玉璜,心里有底了,于是他整天举着个无钩的空钓竿坐在河边,等待姓姬的周文王来自己。后来,姜太公果然等到了周文王来请,周文王在其辅佐下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业。
                       
    在管子的《水地》篇称水为神, 并对它的功能有如下概括:
    集于草木, 根得其度, 华得其数, 实得其量。鸟兽得之, 形体肥大, 羽毛丰茂, 文理明著。万物莫不尽其几反其常者, 水之内度适也。
水最重要的特性是具有渗透性, 它滋润万物, 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无论动物还是植物, 乃至
于人体本身, 必须保持适当的水分, 才能存活。生物机体含水量处于最佳值, 才能使生命保持最佳状态。古代神话中玉和水相通, 它们可以进行形态转换, 由此而来, 人们也就把水的润物功能移植给玉, 从这方面展开联想, 无论它转换成甘露还是酒浆, 都是起着滋润万物的作用。
 
(三)玉的属性与水的属性
玉崇拜最初是和水崇拜联系在一起的,玉都是体现水性。可是, 在神话演变的过程中, 阴阳观念又渗入珠玉神话, 赋予珠玉阴阳属性, 使珠神话和玉神话出现不同的走向。阴阳学说是中国古老的哲学, 产生的年代很早。这种哲学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划分为两类, 或为阴, 或为阳。阴阳学说是古代的传统哲学, 它的覆盖面很大, 整个世界都被纳入阴阳分立而又互动的体系中, 作为人间珍宝的珠玉也不例外, 同样获得了或阴或阳的属性。
《周礼·玉府》郑玄注:“玉是阳精之纯者, 食之以御水气。”贾公彦疏:“玉是火精。”     
根据这一段文字给出的解释,珠是水精, 属阴;玉是火精, 属阳。这种划分得到后代某些文人的认可, 他们按照珠阴玉阳的模式来吟咏这两种珍宝。晋代郭璞《蚌赞》称:“万物变蜕, 其理无方。雀雉之化, 含珠怀。与月盈亏, 气协晦望。” 郭璞把珠、蚌都划入阴性物质, 和月亮属于同类, 它们之间相互感应。晋代傅玄《玉赋》称:“万物资生, 玉禀其精。体乾之刚, 配天之清。”傅玄确认玉的阳性特征, 它和天、乾相配, 有清刚之性。再看对珠玉属性的二次划分。
通常前面冠以玉字的神话, 其神灵主角往往是女性。《艺文类聚》卷八十三引《白泽图》:“玉之精, 名曰委然。如美女, 衣青衣。见之, 以桃戈刺之而呼其名, 则可得也。夜行见女戴烛入石, 石中有玉也。”这则神话把玉精说成是女性, 并且按照女性的特点加以描绘, 因为是女性, 所以, 像美女一样亮丽, 并且穿着青衣;因为是女性, 所以采用简单的巫术手段就可以把她俘获, 玉神话的女性倾向通过玉精得到充分的表现。由此正是体现玉因其温润之性作为阴柔之物存在,此与水的温柔灵动之属性相对应。
【结论】
在中国神话体系中,玉崇拜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水崇拜存在着许多相同特性。
1.从形态来看,神话中的玉既有固态、也有液态,与水的存在形态很像。先民对其的崇拜一部分来源于其可自由变化的存在形态;
2.从作用来看,玉是可以作为食物使用,水则是作为饮用解渴之用。同时,玉寄托了神灵、生生不灭的意愿,水也有着源远流长的永恒状态;
3.从属性来看,玉和水都是属阴性,这两者温润灵动的特征很相近,分别和珠、火达成在自然界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叶舒宪:《玉教与儒道思想的神话根源——探寻中国文明发生期的“国教”》                 
  《名族艺术》  2010年第3
[2] 叶舒宪:《中国圣人神话原型新考——兼论作为国教的玉宗教》
  《武汉大学学报》  20105
[3] 叶舒宪:《玉石神话与中华认同的形成_文化大传统视角的探索发现》
  《文学评论》  2013年第2
[4] 李炳海:《古代的水火崇拜与神话中的珠玉意象——兼论先民长生意识和审美崇尚的关联》      《中国文化研究》  2003年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