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大学文学院 071002
【中图分类号】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5-0071-1
在黑格尔看来,诗是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的统一。因此在表现运用上,它兼具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长处,本文将论述古诗中时空关系的特殊表现方法。
一、转换视角
时间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的表现。在现实时空中,如果不断的改变观察的视角,方位感就会被打破,形成一种新的时空关系。
(一)散点透视
在古诗写作中,诗人变换不同的视角,构成了更为广阔的时空,表达了极其深邃的意境。
试看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清霭入看无。分野中
峰变,阴晴众壑殊。”宗白华《艺事杂录》中引郭熙《林泉高致》说: “太乙近天都”自上而下,山势突兀,清楚明了,是高远;“连山到海隅”冲淡飘渺,是平远;“阴晴众壑殊”从前到后,重峦叠嶂,气象万千,是深远。诗人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现了终南山壮阔的图景,多角度的展示使得山势更加的雄浑,突出了动感和层次感。
(二)时间落差
时间落差主要是指时间的改变而造成视角的不同
如陆游的《示儿》,弥留之际,万事皆空而国忧不已,盼它日北定中原以慰英魂。时间的不同造成了时空的落差,此身将去的无法释怀与统一全国的坚定信念交织在一起,把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关注提升到了超越生死的高度,使其传唱千古。
二、时空转换
(一)同一时间内空间的转换
即在同一时间内展示不同时空发的事情。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洲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诗人通过想象,在同一时间内写了三种月夜的不同空间境界:一是诗人苦吟的长安月夜,二是妻子独守的鄜州月夜,三是全家团圆的月夜,三种月夜境界叠映交错,意蕴深厚,家庭的温馨,夫妻间的感情完全从这一抹清辉中倾泻而出,令人无限神往。
(二)同一空间时间的转换
描写思乡的诗即表现不同时间内同一时空发生的事情。
如崔护的《题城南壁》:“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灿烂的季节依旧,花木扶疏,碧草掩映的门户如昨,但门中那位少女却不知了去向,在同一空间内强烈的反差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人世沧桑,物是人非的怅然。
(三)时空的同时转换
即展现时间和空间一起变化。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令的对比,场景的转换,凸显出作者的心里:离家远役,亲人离散,但面对外敌的侵略,仇恨的怒火已经冲淡了乡思。《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朝永别,十载萦心,对窗垂泪,念千里外孤坟茕茕。时空的转换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挚思念。
三、时空跳跃
在时空处理上打破了时间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打破了空间的伸张性和广延性,按照诗人主观情感对时空进行切割,然后重新组合,所以出现了时空的大跨度跳跃。
如李白的《行路难》:“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把剑四
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中道出了世事艰辛,充满了政治上遭遇挫折的抑郁不平之感。空间上由黄河到太行山,象征了人生途中的艰难险阻和事与愿违。时间上由现实世界跳跃到周朝姜尚晚年垂钓遇文王之时,再逆接商朝伊尹曾梦乘舟过日边而被商汤启用之时,表达了诗人宏大的抱负和坚信理想会实现的信心。
四、时空互化
(一)时间的空间化
时间是抽象的,但诗人能够从事物的细微变化中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时间在古诗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标出来,一种是通过空间的变化表现出来,即时间的空间化。
汉乐府《江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用空间东西
南北的变化来暗示时间往复,表现出绵延千古、生死不已的恋情。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通过五个空间地点的连续,贯穿了作者一生的眷恋。
(二)空间的时间化
即在时间的变化中表现出空间的变化。《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通过客观时间的短暂和主观时间漫长的对比,暗示出相爱的双方对空间的隔离不可忍受的心态。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以夸大的时间距离来强调空间距离所造成的思乡之情。
五、时空的泛化
即在诗中的时间与空间不能确定为何年何处。这里的时空被抽象为一种宇宙意识,去呈
现人类的生存状态,阐发人生的哲理。将本来有时空观念注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后超越了原来的时空。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月”为主体,写出了它升起——高悬——西斜——下落的全过程,时空感很强。进而诗人由月而悟出人生哲理,揭示人类生存状态时便超越了时空。在这里,江水、人和月均被泛化,不能确指,它只是指向了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这一矛盾极其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这里的超越时空,只是局部性的,暂时性的超越。在诗的最后,诗人又返回现实时空,书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时至宋代,诗歌中表现的超越时空才有了质的变化。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作者通过对江水与明月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作者面对政治的冷遇,能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支柱,排解内心的苦闷与悲伤,保持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萧涤非. 《唐诗鉴赏词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李达五.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12.
[3]《诗歌意象论》陈植愕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