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经过努力成功的故事经典
华罗庚中学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
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病痊愈后,却留下
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
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
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
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
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自尊的人,能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征服挫折和失败,在挫
折与失败中获得成功。而丧失自尊的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自暴自弃.自轻自贱的
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行了,从而放弃了努力奋斗。所以没有自尊
的人,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苏洵二十五岁那年,被史彦辅和陈公美两人拉着,把峨嵋山玩个里外透彻。游山途中,他们听说西北数百里外的岷山也很壮美,于是再去岷山游历,一转悠又是半年。饱览岷山
秀之后,苏洵回来歇了几日,这才发现妻子面带忧虑,只是不愿形诸言表。原来程夫人
并不指望夫君能够光宗耀祖,却将满腹期望全部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终日教他们读书认字,却又自叹精力不足。苏洵从她对孩子认真管教上,看出了自己的顽劣和不足,他渐渐
意识到自己如若继续散漫下去,将来可能会落到让儿子们耻笑的境地,这才认真琢磨起自
己和家庭的未来。
过了不久,他的母亲史夫人不幸病故,二哥从外地赶回家为母亲守丧三年,兄弟两个
到了一起,免不了聊起自己的前途,苏涣有意问道:“三弟啊,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
文章,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
这一下真的把苏洵难住了,他觉得满肚子都是锦绣河山,却不知如何将它吐到纸上,
想画画不成,想写写不出,急得他满头是汗。苏涣见状一笑,略转话题:“三弟,你别
着急。哥哥我有一件心愿,想请三弟帮助圆了。”苏洵忙问:“什么心愿?”
“我们苏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来历的,可自大唐以来,我们只知眉州刺史苏味道是
我们的先人,往后就语焉不详了。从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苏杲、曾祖叫苏祜。三弟
既然喜欢周游,何不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别人的族谱,把我们苏家族谱编出来呢?”
苏涣慢慢说道。苏洵一听,觉得这件事做起来蛮有意思,便一口应诺下来。眉山的程家、
史家都是亲戚,苏洵一经询问,他们都拿出族谱和先人的往来书信,再加上眉州府里还有
些陈年案卷,很快苏洵便追根溯源,查到了唐朝刺史苏味道的名字,可惜这位先人事迹,
让他看了脸上发烫。再往前,查到了汉代的苏建和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还有先秦的
苏秦和苏公。这时苏洵的兴趣越来越浓,为了弄明这些人的来历,他为自己列下了长长的
书单,把《史记》、《汉书》、还有更早的《左传》、《国语》、《战国策》都罗列到床
前案头,读了个通透,一直读到二哥“丁忧”期满,离家上任,这时的苏洵已是欲罢不能,他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发愤读书,才能将心中所思,形诸文字——这年他已二
十八岁。后经勤奋学习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如果说《帝企鹅日记》是关于鸟的史诗,《迁徙的鸟》是关于飞翔的赞美诗,那么
在第四届德国科隆电影节上,中国第一部以鸟为“演员”的电影《天赐》,一举夺得“最受观众喜爱的电影”大奖,成为最耀眼的一匹黑马,其制作团队也成了颁奖典礼上最
惹人注目的焦点。然而却没有人相信这部参加国际电影节并最终赢得大奖的影片竟然出自
三位非专业电影科班出身的年轻人之手。
《天赐》讲述了一只孤独的小黑尾鸥与命运抗争的感人故事。这部关于一只海鸥成长
经历的故事片,画面唯美、情节曲折、震撼。国际著名纪录片大师、科隆电影节评委沃尔克·诺瓦克先生对《天赐》给予极高的评价:“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完成了故事片的创作,这是对电影的贡献。《天赐》是本届电影节最棒的电影!”
对!这部最棒的电影正是由他们完成,他们被朋友们称为三脚架组合,名不见经传的
小人物,平均年龄只有36岁,却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影片的背后他们
的付出又是巨大的,整整七年,三个人把生命中最年富力强的七年都给了故事中的主角
“天赐”,熟悉他们的人说他们“疯了”。可是在他们心中这不是疯,是执著、是坚持,
因为他们都被“天赐”打动了,从破壳而出,到失去父亲、哥哥、母亲……一只孤鸟,在
海驴岛滔天大浪和滚滚惊雷中颤巍巍地成长。生存很残酷,生命很脆弱,生命很顽强,生
命还很美好……这几乎就是一部生命勇气和力量的再现。
曾经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自幼喜欢鸟的导演孙宪,每当从电视里看完外国人拍摄的
《动物世界》,他总有一点疑惑:中国的“动物世界”在哪里?终于他们发现了一个离威
海市60多公里的海驴岛,小岛离陆地只有几海里,坐船二十分钟左右的路程,海岛周围
食物充足,是海鸟很好的繁殖地。每年春夏之际这里聚集着近万只海鸥和白鹭,这里可以
说就是中国的动物世界的外景地。也就是从那时起,孙宪有了拍摄一部纯野生鸟类纪录片
的灵感。2002年5月2日。孙宪在这“无粮”“无水”“无电”的“三无”海岛上与志同道合的两位好友,开始了艰苦拍摄与创作,只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拍的时间越来越长。
计划也从拍一部纪录片转变成一部鸟的电影:没想到拍摄的过程是如此的惊心动魄:更没
想到影片是如此的成功……
孙宪高中毕业参加工作两年后,考入曲阜师范大学学了几年油画:王建涛当过农民、
司机、修理工。后来到济南广播电视学院学习两年摄影。于辉高中毕业后直接跟着孙宪学
徒当美工。三人都不是电影科班出身,但身为电影院里的工作人员,放电影多年的经历,
看过的数千部电影是唯一也是最好的营养来源。
拍摄鸟的电影,鸟儿却不是称职的演员,从不听从导演的安排。鸟的故事必须细心去
观察,并用镜头语言去表达。这种在原生态下拍摄的片子,拍摄难度不可想象。一个在影
片中几秒钟的镜头,有时需要三个机位拍上半个月的时间。整部片子剪辑完80分钟,却
拍摄400多个小时,耗了7年的拍摄时间。
拍摄是艰难的,可更困难的是资金的短缺。最初的启动资金是他们拿出了自己的积蓄。三人先后投入了300多万元,最困难时连顿热饭都吃不上。2021年冬,拍摄几乎使三个人陷入了绝境。此时三位“草根”电影制作人,拍摄了几百个小时的素材,但是如何成为一
部作品?他们陷入了迷茫。
电影剧作家袁学强在看了他们的素材后,建议拍一部关于鸟的电影。要出一部电影仅
仅是第一步,编剧本、做剪辑、配音、配音乐、制作、发行,每一个环节对孙宪和他的团
队来说都是难以逾越的高山。在屡屡碰壁后,从没有学过电影制作的孙宪平生第一次当起
了导演,和同伴们边摸索边制作,长达400多个小时的素材每天翻来覆去地看,根据素材,剧本有了,一个小黑尾鸥的成长之路渐渐成型。影片最终定名为《天赐》,有人说《天赐》名字太平凡,但孙宪最终没有改。因为在拍摄过程中。大家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种幸
运是天赐的:拍摄的黑尾鸥也是天赐:还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这些都是天赐的。
所以“天赐”这个名字最能传达出他所要表达的主题。
2021年1月24日。这部电影获得了国家电影局的摄制许可证,有着影视圈才女美誉
的徐静蕾友情为《天赐》配音,青年歌唱家谭晶为影片演唱了主题曲。2021年10月13日,国家广电总局给《天赐》颁发了公映许可证。
至此,被朋友认为是“疯了”的孙宪带着他的摄制组在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梦想。7
年艰苦的拍摄,并不都是困难和苦涩。长期的拍摄,使他们渐渐走进了鸟的生活。那些感
人的画面,震撼着他们的心灵,给他们带来无比的快乐!被鸟儿的顽强生命鼓舞着,一下
关于勤奋的故事子所有的烦躁都不复存在了。最后撤离海岛的时候于辉对孙宪说:“下辈子如果你还要拍鸟,那我就做只鸟,你想怎么拍我就怎么飞……”
影片获奖的消息传到国内,让很多并不看好这部电影的人很吃惊,毕竟这是一个有些
远离社会热点题材的故事。而拍摄《天赐》的三个人,也绝非艺术家或科学家,他们仅仅
是一普通人,几个电影院的美工。可是他们做到了。可能越是从普通人身上,我们越能
感觉到这股来自内心的力量,尤其是在它被海驴岛上的黑尾鸥唤醒后。
关于拍摄片子的初衷,孙宪说:“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出自对鸟类单纯的喜爱。七
年零距离地融入黑尾鸥的世界,让我们回了对生灵应有的尊重和对自然应有的敬畏。生
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尊严,哪怕一草一木都应该尊重,我只是想讲述一个关于生命成长
的故事,把看到的鸟世界里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2021年1月21日,《天赐》在全国公映。坚强的小天赐打动了太多人的心。
带着一个飞翔的梦想,顶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凭着超过常人的毅力。七年磨一剑,一部温暖生命的电影最终诞生在了三个小人物的手中,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们
的故事如同《天赐》一般,同样让人感动、让人敬佩、让人羡慕、更让人尊重。只要坚持,小人物同样也会成就人生大奇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