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体顶端
诗词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
现代诗歌鉴赏(共19题)
一、复合题(共19题)
填空。
(1) ,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2) 海上生明月, 。(张九龄《望月怀古》)
(3)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练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 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2) 这首词,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
(3) 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炼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 解释诗中加点的词语。
i 畦
ii 闼
(2) 哪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正面表现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
韵味深长。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自身不能实现这种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阅读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完成练习。
(1) 解释下列词语。
i 娉婷: 。
ii 鲜妍: 。
iii 冠冕: 。
iv 呢喃: 。
(2) 围绕诗歌的正副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 圈画出诗歌中的意象,按照空间位置进行组合。
示例:①云烟星子细雨图
② ③ ④
(4) 诗歌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5)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A.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B.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你是新鲜初放芽的绿。
(6) 诗歌结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 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 之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 的爱国情感。
(2) 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前两句俯仰古今,写时间之绵长。
C.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说自己的悲凉。
D.“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怀才不遇的苦闷涌上心头,不禁悲从中来。
渔翁①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②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③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本诗写于谪居永州期间。②西岩,湖南永州西山。③欸乃,摇橹声。
(1) “渔翁”形象在诗中有何作用?
(2) 前人评价本诗“有奇趣”“内蕴活脱,曲尽其妙”,对此任选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贾生》,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 “可怜夜半虚前席”中“可怜”的意思是什么?
(2) 诗人对贾生的评价是什么?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两小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危楼:高楼 B.伫:久立
C.疏狂:狂放不羁 D.强乐:极致的快乐
(2)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蝶恋花”巧设比喻,含蓄表达了这首词思恋怀人的主题。
B.上阕塑造了一位暮中登楼望远,因相思而忧愁的主人公形象。
C.下阕情景交融,展现了主人公苦中求乐,仍难遣愁绪的过程。
D.本首词主题显豁,围绕“春愁”,写尽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 、 、 、 、 、 、 、 。
(2) 诗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3) 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i ——
ii ——
iii ——
古诗阅读。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歌。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校,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 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两句则勾画出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老翁形象。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庑般的蛮橫掠夺。
C.“一车炭,于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了言使掠夺的残酷。
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樟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2) “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阅读以下古诗文,完成下列四小题。
【甲】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
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这两篇作品都与作战相关。甲词的作者是宋代的 (姓名),词牌名是 。乙文选自史书《 》。
(2) 以下对两篇作品中描写沙场作战的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所占篇幅都不多 B.都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
C.都刻画了明君和忠臣的形象 D.都强调了勇气是作战取胜的关键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既克,公问其故。
(4) 两篇作品的主人公具有共同的特点,即□□,但甲词重在表达 和 ;乙文则重在论述作战取胜的关键在于 和 。
古诗阅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 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跨越关塞和山岭,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B.“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C.“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个对偶句,写出了木兰的功劳之大,天子的赏赐之多。
(2) 翻译句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 从选文看,木兰是个怎样的女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
(2) 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前两句的“绝”“灭”之无,与后两句的“舟”“翁”之有,对比强烈。
C.诗歌用“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
D.“绝”“灭”“雪”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斜月
【宋】黄裳
已送清歌①归去后,东南楼上人声悄。冷落尤临弦上调,欢意②少,空将万感③收残照。
窗外剑光④初出鞘,斜窥梦断人年少。未到盖棺⑤心未了,尘虑⑥忧,双眸竟入扶桑⑦晓。
【注】①清歌:清亮的歌声,此处代指唱歌的歌女。②欢意:欢快的心绪。③万感:感受很多。④剑光:喻指月光。⑤盖棺:生命终止。⑥尘虑:尘世的忧虑。⑦扶桑: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故为日出处。
(1) 结合词意选择,对“未到盖棺心未了”所塑造人物形象概括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塑造了一个虽不得志却又坚韧不屈的形象。
B.让我们感受到一个隐忍坚毅、奋斗不息的形象。
C.曲折地表现出作者平生得意、凸显雄心不死的抱负。
D.表现出作者的雄心壮志以及坚定的信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