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2022版对高中诗歌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
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现代诗歌鉴赏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诗歌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二、学习要求
1.把握诗歌的形象。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选修教科书中诗歌的形象大致有三类:⑴诗中描写的景物形象,比如湖光山、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⑵诗中的人物形象;⑶诗人自己的形象。选修教科书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归隐田园的形象,爱民惜才的形象,儿女情长的形象,奋发进取的形象等。
2.感知诗歌的意象。诗歌重视意象、意境的创造。诗歌的“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学习时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选修教科书的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含义有:月亮代表思乡,菊花、梅花、松柏多代表一种坚贞、高洁的品质,莲即“怜”,多表达爱情,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杜鹃鸟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寒蝉表示悲凉等等。
3.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文学语言,又有强烈的抒情性和优美的音乐性。要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语音美、节奏美,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鉴赏诗歌必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选修教科书中的诗歌涉及的思想内涵是多方面的: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寄情山水、感时伤逝、热情赞美、
人生梦幻等,鉴赏诗歌要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创作风格、所处的时代背景。
5.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鉴赏诗歌要了解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有:⑴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⑵托物言志。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⑶对比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燕歌行》中用达官贵人的歌舞来对比前方战士的苦战。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⑷化用典故。古诗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⑸联想想像。⑹比兴象征。比,就是打比方,用一个形象来表现有相似点的另一个形象。兴,就是先说一个形象,然后借此引出所要表现的另一个形象。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包括诗歌的形式技巧,如:押韵、对仗、反复、顶真、回环,篇章结构上的建筑美和与此相关的语言变形,语言的跳跃,以及因跳跃而空缺,因空缺而断裂,因
断裂而多义等等。由于诗歌特殊的表达需要,诗人还常通过倒装、错落、夸张等语言的变形技巧,创造艺术形象。
6.了解诗歌的风格流派。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不同的风格。成熟的诗家词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柳永、李清照的婉约,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恬淡优美,徐志摩的忧郁柔美,戴望舒的舒缓优美等等。鉴赏诗歌作品要了解不同的风格,例如,田园诗的恬淡宁谧、山水诗的清新优美、边塞诗的悲凉慷慨、怀古诗的幽深绵长。
欣赏诗歌作品要了解评价诗歌艺术风格常用到的一些概念术语。例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雄浑、豪放、沉郁、悲慨、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