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2012年第33期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和造就现代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高职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必须参考实际工作所需能力,加强实践训练,培养知识实践应用能力。
当前,《第三方物流》课程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在前期完成《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功能性专业课的基础上,《第三方物流》课程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和应用,着重从理论上阐明不同物流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方法的运用,建立起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的通用管理知识和专用专业知识,促使学生深刻认识不同物流功能之间的联系,更关键的是从更高的层面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如果说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物流学概论》起着引导学生专业学习的作用,那么,《第三方物流》则起着总结和深化专业课学习的作用。《第三方物流》具有显著的教学内容综合性、教学方法灵活性、教与学的互动性、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等特征,所以开展该课程教学和实践探索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现有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
在我校管理系目前的教学体制下,《第三方物流》课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薄弱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相适应
日前,我国物流技术正在快速发展,无论是运输方法还是储存方法都在不断变化,但是教师由于条件所限,对物流实践操作的最新方法无法及时获取,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尽快更新。
1.2教师的实践经验与飞速发展的物流信息产业不相适应教师作为物流知识的传播者,如果长时间不接触实际的工作情境,其传授的知识往往与实际脱节。
1.3教学实验设备与实践工作环境不相符合
实训室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办学方的高职院校,资金使用有一定的限度,总是处于“差钱”的状态。随着物流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有实训室建设已不能满足物流实践教学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探索,如“项目教学法”、“任务引领”等教学模式,这些方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都有着自身的缺点:一是课堂的组织和任务的设计与实施过分依赖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很难保证大面积的教学质量提高;二是课堂中学生的个体活动难以有效监控;三是课堂有效性低。
为此我们提出了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第三方物流》课程改革的研究思路,着重强调学生的实
践能力培养。
2课程改革思路及改革方法
2.1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物流企业特点以及对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技能需求,编写新教材,开发物流实训项目。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第三方物流》课程改革首先要从教学内容着手。传统的《第三方物流》教学主要依靠教材,由于第三方物流是新兴行业,上个世纪90年代中才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而其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课程,更是起步较晚,因此,相关教材较少;教材涉及的内容也多为理论知识,主要从供应链核心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合作的理论支持出发进行研究,例如用社会分工论、博弈论、核心竞争理论、交易费用论等来解释二者合作的优势;现有教材很少结合第三方物流这一行业的运作特点、物流运作流程、第三方物流项目设计、第三方物流方案设计等应用性知识进行阐述。
根据现状,采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完善传统的教学内容,在原有教材基础之上,紧密结合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流程、运作特点,补充实践操作知识,以物流企业及其运作案例为基础,以项目、案例为载体编写《第三方物流》教材,这有助于学生对物流全方位知识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提升,从而为培养符合社会物流岗位需求的综合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发实训项目,这些项目必须根据企业的岗位作业所需技能设置,如物流运作流程实训(包括物流中心岗位职责、仓储、运输、配送作业流程、单据制作等),物流技术应用实训(包括物流条码技术应用、RFID应用、GPS、/GIS应用),仓储管理实训(包括入库作业、货物检验、出库作业、盘点作业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训(包括物流信息系统安装、运输/仓储管理软件的操作、系统维护等)。
2.2教学方法改革
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操作模式进行改革,构建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大力改革教学方法,是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第三方物流》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第三方物流》教学方法大多采用单一的讲授法,这势必导致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了适应实践教学要求,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这些方法主要有模拟(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将紧扣第三方物流岗位特点,以提高物流专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工学结合2.3促进“校企合作”,共建物流实训基地
实训室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物流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高校实训室建设赶不上其发展的速度,导致其与现实需求脱节,校企共建实训室不失为有效的解决方法。学校应选择一批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签订合作协议。学校将投入实验室建设的资金用于购买部分软件(订单处理、配送中心管理、物流系统,MRP、ERP 等软件),将企业作为实训基地。这样,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来体验和学习,而不需再经数据模拟、设备模型、沙盘演练来实验。学校可聘请现场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使学生有机会进入生产实际领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不应将实践教学简单理解为岗位实习,不能把学生简单定位为操作工人。应要求学生了解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便专业学习更有针对性。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提出作业流程和操作方法的不合理之处,制定改进方案,以提高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在讲到物流配送理论时,可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物配送,要求学生设计配送方案。
2.4“校企合作”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课程改革的推动与教师的配合密切相关。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可以亲临物流岗位掌握物流的运作、物流方案的实施等,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储备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的最近发展动态,将最近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中。教师走进企业,利用寒暑假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新进教师第一学期一般不要安排理论教,到校外实训基地轮岗实习。专业教师到企业汲取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教学与实际脱节的局面。
高职院校还可以加大从企业、社会聘请物流经理、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的力度,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企业兼职老师和授课教师联合指导校内实训课程,一方面,企业兼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和企业的实际要求给予学生指导,另一方(下转第530页)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第三方物流》
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谢玉玲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六安237011)
【摘要】《第三方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物流实践技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结合作者所在高校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第三方物流》课程改革方法,该方法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和老师的物流实践能力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第三方物流;实践技能培养
○本刊重稿○
519
科技信息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2年第33期
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大量高分辨率及精确定年的气候变化记录的获得,使得米兰科维奇理论面临新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冰消期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当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夏季太阳辐射下降时,并不能很快出现大冰盖,因为冰盖需要通过降雪量的逐渐累积而形成,同理,当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升高时,也不能立刻使冰盖融化。也就是说,冰盖对太阳辐射有一个慢速的反映过程。近年来,由于测定石笋和珊瑚礁年代技术的发展,一些不利于冰期驱动,甚至是北半球太阳辐射驱动的证据也逐渐显现[11]。北美Devils Hole 的石笋氧同位素的绝对定年记录表明,该地区在最近几个冰消期的气候变暖均早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同时还早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理论计算值。珊瑚礁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轨道时间尺度的极地冰川扩张和消融控制着海平面的升降,而珊瑚礁又对海平面的升降具有敏感的指示作用,西澳和巴拿马等地的珊瑚礁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地区在第二次冰消期的增温时间早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增加的时间。这些数据都表明,在最近几次冰消期,南半球和低纬度地区的温度增高,要早于北半球冰盖的融化,也就是说,冰消期的发生过程并不是由北半球高纬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变化所单独控制[11]。
(2)关于周期的研究。在解释晚第四纪的10万年周期问题上,学术界一直存在很多争议。一类学者是从10万年气候周期与日射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但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其中包括:在10万年谱带中,日射量信号的幅度过小,但在地球气候系统的响应上又过强,对此,很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另一类学者试图另辟蹊径,将10万年周期旋回解释成与米兰科维奇驱动无关的自由振荡,其中比较引人瞩目的是温盐环流模式,其模式结果与冰量变化的地质记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对过去200万年的模拟中,发现了80万年至100万年前存在着显著的10万年周期。在关于周期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低纬地区具有显著的2万年岁差周期,而10万年的冰期周期却不显著。根据米兰科维奇理论,北半球冰量变化决定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性,那么在全球的气候变化记录中都应该存在10万年周期,但在许多低纬度地区的气候记录中却是以2万年岁差周期为主导,这说明低纬至少是部分地区的气候旋回受局地太阳辐射变化所驱动[11],即低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并不是由北半球冰盖的扩张和收缩所决定的。
(3)关于传输机制问题。在米兰科维奇理论建立初期,他本人就在轨道参数变化和太阳辐射能量变化计算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北半球高纬区夏季太阳辐射量的减少将触发冰期气候,但并没有说明北半球高纬度信号是通过什么机制传输到其他地区以至影响全球气候的。最近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与大气中CO 2和CH 4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之间存在极好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温室气体浓度变化滞后于气温变化。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与海盐和沙尘气溶胶浓度之间存在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因此,说明温室气体和沙尘气溶胶放大了北半球高纬度太阳辐射量改变的效果,并最终导致了全球冰期的发生[14、15]。
4结语
20世纪,世界古气候古地理理论研究最辉煌的成就,当属米兰科
维奇理论,发现了地球运转轨道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太阳辐射量的纬度与季节配置发生周期性的变动,从而导致第四纪冰期选回的反复出现,但对于地球气候系统如何相应轨道周期变化的机制,至今学术界仍没有明确定论。特别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辐射量和冰盖消长的
物理过程变化主宰全球气候变化的观点,正受到日益强烈的挑战,热带驱动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新发现的支持[12]。总之,我们应看到,经过多年来的地质资料证实和模式研究,米兰科维奇理论已经逐渐被学术界引用并接受,但仍存在很多难题需要解决,迫切需要构建的就是具有坚实物理基础的模式,对观测到的资料进行重建并对模拟的结果进行科学评价。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下课题仍是米兰科维奇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
(1)南北半球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2)10万年周期问题。如果不能合理的解释一些地区非10万年周期的问题,那么就不能说明北半球高纬夏季太阳辐射变化在冰期旋回中到底起了多大作用。
(3)传输机制问题。在考虑日射量、温室气体和沙尘气溶胶等在冰期和间冰期旋回中的作用时,应当在传输模式中着重分析气候和化学间的相互作用。
总之,只有在获得大量的分辨率较高、精确定年以及具有定量特征的气候变化记录之后,同时,具备对比不同区域、不同气候系统中的组成部分间变化的相位关系时,我们才能对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机制的理解更加接近真实。【参考文献】
[1]Imbrie J,Imbrie K.Ice Ags:Solving the Mystery.New Jersey:Enslow Publisher,1979:1-224.
[2]Milankovitch M M .Canon of insolation and ice -age problem .(Beograd:
Koniglich Serbische Akademie,1941)English Translation by the Israel Program for Scientific Translations,Published for the US Department of Conmmerce,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Washingston D C,1969.1-633.
[3]安芷生,符淙斌.全球变化科学的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5).
[4]石广玉,刘玉芝.地球气候变化的米兰科维奇理论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3).
[5]杨周.近百万年和两千年气候变化的多尺度分析:以中国黄土和北半球为例[D].南宁师范大学,2010.
[6]宋大勇,王跃忠.旋回地层学理论及研究新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12).
[7]龚一鸣,杜远生,等.旋回地层学:地层学解读时间的第三里程碑[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33(4).
[8]陈留勤,段凯波,霍荣.旋回地层学研究现状和新进展[J].新疆地质,2009,27(3).
[9]任拥军,等.试论短周期幕式构造沉降对陆相断陷盆地高频沉积旋回的控制[J].沉积学报,2005,23(4).
[10]Clemens S,Wang P X,Prell W.Monsoons and global linkages on Milankovitch and sub-Milankovitch time scales[J].Marine Geology,2003,201:1-3.[11]邵龙义,汪浩,Large D J.中国西南地区晚二叠世泥炭地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控制因素[J].古地理学报,2011,13(5).
[12]汪品先.下次冰期预测之谜[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23(1).[13]丁仲礼.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挑战与机遇[J].第四纪研究,2006,26(5).
[14]刘明哲,魏文寿.亚洲沙尘东送入海对40万年以来全球冰期发生的影响[C].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
[15]刘明哲,魏文寿.中亚粉尘东输可能对全球降温起关键作用[J].科学通报,2006,51(1).
[责任编辑:汤静]
(上接第519页)面,授课教师通过与企业教师的配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取长补短,从而在后续的理论教授中更加有的放矢。
3总结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方式,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实际物流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物流管理的特性、物流操作技能要求、物流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在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另外从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角度来看,该教学模式有利于物流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参考文献】
[1]刘莹,李少春,赵振宇.创新高职教育实现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J].中国成人
教育,2010(17).
[2]陈智德.管理案例编写与教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丁继安,左希庆.基于岗位创新的高职课程开发与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4]章金萍.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高职教材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5]朱建芳.“角扮演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10.
作者简介:谢玉玲,女,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与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教科研项目“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第三方物流》课程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王静]
○科教前沿○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