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当前,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各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许多相似的困难和问题,它们困扰着学校企业,阻碍着工学结合的开展。文章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实施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培养模式
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模式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但是,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各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许多相似的困难和问题,它们困扰着学校与企业,阻碍着工学结合的开展,亟待解决。
一、工学结合模式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负担过重,肩负多个角
在当前工学结合模式中,高职院校身兼数职,既是工学结合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工学结合结合前,学校要专业
、市场,还要合作企业、就业单位;在结合意向确定之后,不仅要考虑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要考虑如何建立相关机构和组织,使工学结合能顺利、持久地开展,同时商讨学生顶岗实习的报酬;在签订结合协议之后,不仅要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还要组织编写教材安排实训项目、制定考核评价标准等;在结合运行过程中,要考虑如何选拔实训教师,相关待遇如何确定,实训质量和效果如何保证……这样的结合是不稳定、不牢固、不持久的。
(二)高职课程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有待改革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其局限性日益突出。而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涉及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组合等,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影响到受教育者的知识构成、能力构成、发展潜力,是人才培养的根基。这一问题也是工学结合中学校和企业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课程的改革既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又要符合职业课程的基本要求,如果仅在学校层面,依靠学校和企业间成立的有关组织机构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知识的编排、课程的设置,势必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再加之如果没有较权威的组织机构审核,会产生课程涉及的知识应用性和针对性过强、发展性和科学性减弱等问题。
(三)企业缺乏动力,积极性不高
在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模式中,以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为主,而多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由于动力缺乏或不足,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结合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企业对技术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观念陈旧,认识不到位,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表现在多数企业对人才培养成本还缺乏深刻、长远的认识,只想伸手拿来人才,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培养、培育自己所需的人才;没有认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有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责任;没有看到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表现为企业的教育和培训成本在企业的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过低,企业设备和设施没有发挥教育和培训作用。
(四)外部环境有待完善,缺乏有力的支持
第一,各级政府部门在对待工学结合的观念意识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宏观的组织、领导、保障与统筹规划、监督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第二,工学结合缺乏足够的政策法规和资金支持;第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实践研究工作比较薄弱;第四,对内、对外的宣传还欠深入,没有让参与工学结合的人员真正理解工学结合的意义。
二、工学结合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与工学结合相匹配的教学管理模式
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既要考虑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又要兼顾企业生产计划的落实。为此,必须把握好企业经营与教育教学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形成特鲜明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
1.实施基地企业化管理。校企双方要紧密合作,妥善处理好学生实习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注重对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要明确职责,企业负责技术指导、车间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验收;学校负责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落实生产实习计划。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做到六定,即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岗位、定师傅、定目标,并在实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2.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工作。高职学院的实训既包括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也包括校内实习实训。为此,应不断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切实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工作。
(二)加大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的实践属性使职业知识与实践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知识的组合是按照实践过程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的,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不同职业或工种的特点和要求组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模块,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第二,加大技能训练课时量,对专业课与技能训练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法课题过关制。第三,将技能训练分为三个阶段,即:基本课题训练阶段、复合作业训练阶段和强化技能训练阶段,每个阶段都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三)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模式要多样化
在企业与学校的工学结合过程中,企业可以以多样化的方式参与职业教育。企业既可以间接参与职业教育,也可以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既可以以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方式参与,也可以以物质资源的方式参与;既可以以合作、合资的方式参与,也可以以捐资、独资的方式参与。在这些参与方式中,让企业直接参与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和决策,是提高工学结合质量的最有效方式,包括:第一,参与培养标准和方案的制订。第二,参与课程的选择,教材的编写,资格考试、教学大纲和计划的制订。第三,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施。
(四)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强各部门的沟通
应分级成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参加的协会或专业委员会。专门机构的成立,尤其是一级和二级机构,在工学结合实施中应起重要作用:通过信息平台的建立,加大劳动市场信息和人才培养信息的交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最新动态,减少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增加学校和企业结合的机会;通过有关制度的建立,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与企业结合的效果,不断完善结合程序和措施;通过各种教学文件的起草和审定,提高结合的水平和质量,使学校与企业的结合能持久开展;通过定期组织召开不同层次机构的联席会议,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交流,增加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
(五)职业学校要加强对工学结合的引导和规范
第一,职业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寻合作伙伴,了解企业经营现状,积极主动地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现状与需求分析,制订培训计划与方案,充分挖掘校企双方合作的动力,使学校和企业获得双赢。第二,学校应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办学规模和教学内容方法等。其途径是建立起社会需求调查决策调整适应的机制;成立工学结合的实施组织。第三,学校应成立各专业建设指导(顾问)委员会。
委员会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提出专业设置与调整方案;根据岗位()职能变化,提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及岗位的知识结构、能力标准、技能训练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技能训练大纲等。
(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工学结合模式的认识
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宣传要针对两个层面:第一,针对直接或间接参与职业教育的工作者。由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源于对模式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而对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界定,目前还存在比较含糊和笼统的现象。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徘徊不前,同时,也导致职业学校和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很难清晰地去思考。因此,只有让参与者真正理解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他们才能知道怎样在教育实践中去执行。第二,针对社会。工学结合不仅是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事情,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为此,必须大力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齐守泉,高文燕.双轮驱动校企腾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新解[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
2]龙德毅.在继承中发展 在实践中创新——天津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研究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3]马连华.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及其给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89.
4]陈维彬.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