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摘要】阐释工学结合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构成,分析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构建创新制度,营造创新氛围;落实创新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师资队伍,优化教育资源;整合课堂资源,开发创新能力。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创新能力培养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型的一线人才。他们是科技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的创新能力会影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也是能否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中国创造的关键因素。目前,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普遍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下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高校为主体、企业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把学校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引导高职学生借助企业生产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一、工学结合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
(一)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指高职学生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它是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根本。基础知识包括通用知识、
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创新知识四个方面。其中,通用知识主要包括自然、人文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外语知识和生活常识;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和操作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主要包括除专业知识外其他学科的知识;创新知识主要包括关于创新能力的相关知识。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可以衡量高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相关学科知识和创新知识则可以衡量高职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否具备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二)创新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对自身、行为、周围客观世界的觉知。创新意识是意识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一个高水平的觉知状态。创新意识能让个体激发其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创新活动的源泉。它包括创新需要和创新意志,其中创新需要是指个体求知的欲望,自主学习的能力,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思考,通过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创新意志主要体现个体能奋发图强、积极拼搏,富有冒险精神,遇到困难,不怕挫折,相信自己,意志坚定。
(三)创新思维。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世界概括、间接的反映,是对信息进行心理表征的操作,主要由表象、概念和推理构成。创新思维是通过表象和概念的认识,有目的地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的过程。创新思维能让高职学生增强理解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解决问题。创新思维还包括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是个体的想象力;逻辑性思维是个体的推理、归纳总
结和逆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所学知识敢于质疑,突破定势思维,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的思维能力。
(四)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标准就是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其中一个基本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能力是人的智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体有目的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和素质。高职学生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它主要体现在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具有在企业或其他单位的相关工作经验,能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调试设备,完成试验;具有参加创新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大赛等比赛经验。
二、工学结合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创新意识较低。根据国内10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得知,只有19.30%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信心,15.70%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31%的学生敢于质疑权威,40.40%的学生具备采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调研显示,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较低,大都是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很少能主动参与、敢于挑战新的实践项目。
(二)高职学生创新热情较低。据国内10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得知,有31.20%的学生认为上职业院校只是为了取得文凭,人生比较迷惘,不知道将来能干什么,有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因此,对外界的事物缺少好奇心,理论学习热情低,实践学习热情也低。
(三)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创新活动的基础是实践动手能力。尽管许多学生在学校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
识,但是忽略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到了实际工作中的时候,还是表现得不知所措。从某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调研得知,参加过社会活动的学生仅有43%;去单位见习的学生只有16%;参加过科研项目的学生只有5%;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学生也只有16%。调研显示,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四)教师创新教育意识低。调研显示,教师创新教育意识低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负面因素。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只重视理论教育的“满堂灌”。据调研得知,有27.30%的学生表示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无法理解,有64.80%的学生感到接触专业的前沿知识机会少;有44.80%的专业用的教材仍是5年前出版的。
三、工学结合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工学结合(一)构建创新制度,营造创新氛围。制度贯穿于人类的各项活动中。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心理学家说,人们会对不同的激励产生不同的反应,而不同的制度可以对人产生不同的激励,从而引起他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因此,高职院校要贯彻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要从学校的顶层设计出发,构建创新教育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通过制度建设,带动师生创新教学、创新学习、创新思维、创新设计的热情,从而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
(二)落实创新教育,培养新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将创新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落实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高职的创新教育理念主要是指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
强化高职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独特性、跨越性、多样性等方面的思维和能力,围绕培养具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高技能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目标,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观念。因此,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应创造“学校大市场,企业大学堂”的氛围,以素质为根本,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在课堂体系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以培养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具有改进技术能力为主线,形成教室—车间、教师—师傅、学生—学徒、理论—实践、作业—产品的“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在实践中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三)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服务体系。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是很大的;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因素对科技的发展占主要地位。世界经济霸主美国对科学的研究投入了充足的资金。根据《巴特尔》和《研发杂志》的分析,预计2014年美国研发方面投资其GDP 总量的2.8%,约达4650亿美元。因此,加大投资力度,尤其对创新教育的投入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其次,学校、企业、政府三方面共同完善创新教育服务体系,推进产学研新模式。高职院校作为创新教育服务体系的实施者,应大力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场地和人员的支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