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UPATION15  2010    7
美及多姿多彩的抒情美来滋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但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热情?无疑,只有对国家、对民族充满着无限热爱的学生才能真正被激发出建设祖国的热情。民族音乐教育正是通过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培养并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用深厚的民族情感影响学生的思想,真正达到艺术育人的目的。
朱光潜先生说:“美育是德育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反映并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沁入人们的内心世界,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民族音乐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育看似属于两个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但两者的根本目的都在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应注重音乐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例如:创作于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距今已六十余年,但至今人们唱起《保卫黄河》时依然斗志昂扬。作曲家冼星海曾说:“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惭愧的是自己写的
高技能人才是指企业生产一线技术工人中的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工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大量教育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是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技工的有效途径。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必然
1.国家政策支持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能够解决生产难题的复合型、知识型高技能人才不足。因此,只要是能够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国家一定会给予大力的支持。
2.职业院校赞同
(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一支能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队伍,教师都应该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即教师既要具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能够承担理论教学,又应熟悉企业生产技术及生产工艺流程,具有一定的技术攻关和创新能力,能够指导专业技能训练。校企合作,对于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容易做到“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即学校派遣教师到合作企业实习和培训,参加生产锻炼,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及时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教师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同时,积极考取并不断提高所从事专业或
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级;学校还可以直接从企业调入既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又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或从企业选聘一批技术、技能专家骨干担任学校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或兼职教师,直接承担一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校企之间的双向交流,对于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作用非常明显。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建立人才实训基地。职业院校毕业生更应该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和动手能力,就业后能够较快地胜任岗位、角。这一要求在很
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因此我又写了《民族解放交响乐》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学生在欣赏或演唱时不仅能体会到音乐本身的艺术美,而且还能对民族精神加以更深层的理解,中华民族是在千千万万个有志之士艰苦卓绝的努力下,逐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的。
高职院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取音乐知识,了解、掌握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使其了解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在民族音乐中吸收传统文化的滋养;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使其体会到民族音乐传达出的民族文化,逐步完成对其民族精神的培育。
利用民族音乐教育开展德育工作,将艺术性与思想性有机的结合起来,用音乐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宣传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同时,通过激发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这也为民族音乐的更好发展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众基础,从而真正实现弘扬民族音乐,激发民族精神,培养出“内外兼修”的
高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祁海鸥
TEACHING EXPLORE
教学探索编辑︱姜菁︱E-mail:zhiyezazhi@1 3 实践与探索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OCCUPATION
15
2010    7
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设施先进、完备、运行良好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校外
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实践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增加接触社会、接触生产现场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容易形成先进的制造理念并养成精耕细作的职业习惯和不怕累、不怕苦的工作作风。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比较容易地解决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问题。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节约办学成本。校企合作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训基地的建立,实际上就是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也能够有效降低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学生实习的费用,节约办学成本。
(4)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开展技术服务和创造经济效益。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更好地搭建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企业的平台,为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证等提供服务,并为学校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
3.相关企业认可
(1)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企业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传统的“以师带徒”和直接从学校招聘毕业生都难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唯有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开展订单教育,也可以集中培训或委托培训来获得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2)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企业能够在提高职工素质的同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一方面,学校在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学生就会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可以直接减少企业的用人成本;另一方面,企业依托学校资源,在员工培训、技能提升、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成本都将大大降低。
(3)校企之间除了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可以进行合作外,还可以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开展合作。特别是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更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高技能人才拥护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企业职工,因为他们的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因为他们得到了更好的提高和发展的机会,所以,他们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必然是十分拥护的。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的优势
1.形成合理的人才质量标准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结合,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从而确立人才质量定位。并且能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有利于调整专业设置,使课程调整和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解决毕业生适应性差、分配难、熟悉期长的问题。
2.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要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内容必须由学科
本位向就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要从学生就业和未来工作需求出发,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企业的参与能随时反馈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校企结合使教学内容具有随时调整的条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工学结合3.促进教学方式改革
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尽可能地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使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逐步向“以学为主”转变。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演练才能提高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有可能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方面,与企业的合作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4.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学生在校内通过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后,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功。然后可以到校外实习基地直接参加企业生产,成为实践的主体,直接面对社会、面对基层,使学生不仅能
迅速提升操作技能,而且还增强了质量意识、工时观念和效益观念,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增强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可行性。
三、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会
1.加强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任何一个比较大的任务都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而需要多学科的专门人才积极参与配合。因此,现代企业文化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重视员工的沟通协作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地是个体行为,忽视了沟通与协作。而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一教学模式中,同学关系暂时转变为同事关系,有助于其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 
2.改变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培养工作主动意识 不少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企业却经常反映学生的工作主动性不够,“总是在等待领导安排任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能有效消除依赖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零缺陷”意识和质量意识
企业中常有一句口号“质量即是生命”。“零缺陷”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因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与质量密不可分,一个细微的差错就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中职教育是
为企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其工作性质也决定了职校毕业生必须具有牢固的“零缺陷”意识,追求工作质量的精益求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细小差错在实际生产中造成的严重后果,在学生思想中不断强化“零缺陷”的意识。 
4.培养求真务实精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务实的作风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减少理想主义彩,才能使中职毕业生真正适应岗位的要求。 
(作者单位: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级技工学校)
教学探索
编辑︱姜菁︱E-mail:zhiyezazhi@1 3
实践与探索
TEACHING EXPLORE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