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师德好是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必然要求。将基于具身认知的德育理念与体育课程建设相结合,既能体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又能提升公费师范生培养质量。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改革,要运用具身德育理论,以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为目标,设置科学合乎实际的课程内容,注重课程环境设,通过各类活动和比赛,合理评价学生的发展。通过德育与体育的课程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公费师范生能师德好、有专长、能留得住。
关键词:具身德育 课程建设 体育 学前教育 公费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9(c)-0074-02
1 问题的提出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完善和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意见》《关于全面
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从2014年起,重庆市实施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目的是为重庆市各区县幼儿园培养一批“师德好、业务精、留得住、有专长”的专科层次幼儿教师。因此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加强师德养成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丰富课程内容,即是落实“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本质,也是提高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2 “具身德育”与体育
传统的道德教育更倾向于认知的过程,更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评价,往往与身体行为、道德情境的体验、道德的实践无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儿童的经历和经验作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发展。”具身德育的理念为幼儿园教育和未来的幼儿教师的师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具身德育”是指基于具身认知的德育。具身德育理念由中国教科院孟万金教授在系统总结古今中外德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具身德育是指将道德教育具体化、自身化与实
践化的过程,是以强烈的道德内心体验为特征的德育范式。这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不谋而合。
主席曾经说过:“体者,载知识之体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作为五育中与身体最相关的部分,在具身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体育的学习过程是真正以身体为学习主体,通过身体的感知觉、运动觉、深度知觉等完成学习的。
体育的学习内容不仅是身体素质,还有心理健康,比如情绪、毅力、意志等。因此基于“具身德育”的理念,如何在学前公费师范生体育课程中进行课程改革,架构课程目标,挖掘课程内容,拓宽课程实施途径,形成合理的课程评价,是德育与体育有机融合,提升公费师范生培养质量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 “具身德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程建设
3.1 体育课程的目标
“具身”理论认为人是通过身体与世界的互动,通过身体对客观世界的作用而产生知觉和认识世界的。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认为身体的结构、活动方式、感觉和运动
体验决定了个体如何认知自身。根据《全国普通高效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相关规定,结合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要面向农村就业的职业岗位特点,要落实“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幼儿为本”的基本要求。学前专业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为增强体质,完善与幼儿教师岗位相适应的身体储备和知识能力储备。具体目标为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特点、锻炼价值、基本的竞赛规则,能了解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了解运动损伤和处理方法,能提高幼儿保健意识,促进心理健康;掌握1~2项运动技能,能鼓励幼儿参加体育活动,形成终身体育能力。
3.2 体育课程的内容设计
具身德育主张德之根在心,人之本在劳,强调正心立德,劳动树人。心理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在公费师范生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体现内容的丰富性,连续性和层次性。首先在内容的组织上遵循趣味性、科学性与实效性,课程内容应有大学体育最基本的健康体质达标项目的训练,比如跳高、跳远,也有规则和运动损伤的处理,比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也应有特课程的安排,如武术、健美操,徒手操等。其次,在内容的安排上则遵循连续性、层次递进的原则,结合公费师范生的专业特点,从共性
到个性,从最基本的大学体育逐渐进入到幼儿体育;从最基本的会跳徒手操,到会安排队列队形、集合口令和行进间口令的指挥。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认知,了解自己;二能帮助学生认知幼儿的身体特征、运动特点,能将这些认知更好地融入自己的言谈举止和生活细节中,更好地帮助公费师范生在幼儿园中开展幼儿体育活动。
3.3 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
具身认知认为,心智嵌于大脑,大脑嵌于身体,身体嵌于环境;环境影响身体的感觉运动,身体的感觉运动影响大脑的生理活动,进而影响心智活动;人为诱导的身体姿态、动作,会有意无意地影响人的认知、情感活动。因此,公费师范生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更应该注重教学环境的塑造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在课程大教学环境的塑造中,要充分利用学前教育专业园校合作的途径,邀请一线幼儿园教师讲授幼儿体操、团操等课程内容;要以赛代练,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各类大学生体育大赛,获得自信和自我效能感。在课程小环境的塑造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校的模拟实训室开展运动损伤及保健,模拟幼儿园体育活动实施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采取观摩教学、自主探究、示范教学等方法,增加与学生的互
动,增强学生的运动体验;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身体的感知训练,锻造学生坚持不放弃,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为立德树人奠定基础; 要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利用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传递德育精神,利用专业的素养,端正的教态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为学生塑造德育的标杆。
3.4 体育课程的评价
具身德育认为德育的过程是道德内化成品德过程中实现身体行动与认知、情感、情景、意志的有机统一。因此,公费师范生体育课程的评价应是“以身为本”“身心结合”的过程性评价。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仅要将学生的健康体质达标项目作为考核的核心内容,还应将在课堂各个环节中的体育素养、体育精神、学习态度等作为考核的内容。在评价的方式上,要整合课堂中的随堂练习、各个板块的成绩测试、技能的掌握以及学生在各类体育大赛中的表现,充分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在评价的主体上,结合工学结合和园校合作的途径,幼儿园一线教师和体育专业教师多方评价,提升评价的公平性。
4 课程建设展望
在“具身理论”理念引导下的学前专业体育课程建设,应规避德育的悬空、虚化和说教,做到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合一、理论讲授和实践体验的合一,主观能动与客观要求的合一,使德育能渗透进公费师范生体育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
4.1 教学团队建设
优秀的教学团队是进行课程建设的基石,因此要打造一支“自身有德,自身有技”的双师型体育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吸纳兼职教师和幼儿园一线教师到教学团队中。团队成员应具有高超的技能和专业的教学水平,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的学习,获得学生的尊敬;教学态度认真,积极思考教学,认真备课;在教学中,能与学生良性互动,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激情,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在体育比赛中能尊重对手,照顾队友,与学生同甘共苦,强化学生对体育精神的领悟和体验。
4.2 体育环境建设
结合学前专业教学的需求,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积极打造第二课堂,创建更有利于德育开展的课程环境。以学前专业学生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多媒体资
源和校内模拟实训室资源,强化学生在组织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体验。以课外教学为辅助,综合考虑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和专场,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如每年的春秋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球类运动会等;如以体育协会为中心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举办各类小型竞技类比赛;如全国体育类的各类大赛。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鼓励更多的学生,体验运动精神,增强体质。
4.3 体育文化建设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体育育人的作用,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形成具有特的校园体育文化。首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手段,如微课视频和大学慕课等共享教学资源,进行碎片化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学习专业动作,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其次结合学校特,打造融合职业特、地方特的体育精品课程,如幼儿团操、徒手操等。最后要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开展体育名人专家讲座或体育名企的宣讲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体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理念。
基于具身德育理念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体育课程建设,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岗位需求,设置丰富灵活又科学的课程内容,注重课程环境的熏陶和建设,以身体素质为
核心,加强德育和心理健康,通过各类活动和比赛,提升公费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师德好能有专长,能留得住。
参考文献
[1] 江小春.简论体育的“具身德育”功能[J].中国特殊教育,工学结合2017(8):93-96.
[2] 孟万金.具身德育:背景、内涵、创新—— 论新时代具身德育[J].中国特殊教育,2017(11):69-73.
[3] 张冲.正心立德劳动树人:破解立德树人难题——孟万金教授创立“具身德育”新体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6(6):2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