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高职软件技术专
业改革与探索
工学结合聂哲 刘凯洋 徐人凤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 518055)
摘要:本文从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能力的要求出发,提出并实践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思路,在积极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软件技术;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8-0085-04
1 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切合市场需要的专业定位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软件技术人才,学校在软件专业的定位上,必须与市场需求相切合。通过市场调查及论证,我们发现,深圳作为软件大市,对软件编程人员的需求量巨大。因此,软件技术专业定位为
培养大专层次的技艺型、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就是通常所说的“软件程序员”,其就业岗位是在软件企业、银行证券以及非IT中小型企业、党政机关担任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软件详细设计、代码编写、程序测试以及维护等。
在培养目标上,培养技艺型高素质软件技术人才,以产学研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形成并实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训导相结合、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在办学任务上,明确了软件技术专业承担的4项培养任务:
1) 成为技艺型高素质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
2) 成为软件程序员的培训和考核基地;
3) 积极开展深圳市中职师资培训工作,积极扶持贫困山区师资培训工作;
4) 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成为深圳市中小软件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2 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考虑市场技术需求和学生特点
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对软件应用人才的技能要求也不尽相同;此外,由于我们的招生范围局限在深圳市,生源质量也与其他一些高职院校有较大的差别。我们充分考虑了这些差异,通过对市场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针对不同学制(目前软件专业有2年制、3年制、5年制) ,制定了不同的培养方案。
2.2  紧跟行业发展,培养符合发展需求的软件人才
针对深圳市场对软件人才能力的需求以及需求趋势,软件技术专业先后设立了可视化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与开发、电子商务技术等专业方向,并通过
该课题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项目,课题编号为07SKcd08。
“强强联合”,与深圳市远望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商业信息系统”专业方向。
深圳作为软件大市,在软件出口和软件外包等方面有极强的竞争力。因此,我们从2002级开始,在软件技术专业的电子商务技术方向中开设了大学日语选修课;从2004级开始,大学日语列入专业必修课,并要求学生获得“国际日语水平测试四级证书”作为外语证书毕业资格要求。从深圳市职业市场需求来看,对日软件开发人才开始走俏,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敏锐性和市场前瞻性。
2.3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确保学生“零距离”就业
由于软件技术日新月异,而深圳市作为软件大市,各企业在技术上更是紧跟时代步伐,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掌握最新的技术,才能切合市场的需求。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紧跟企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例如,从2004年开始,J2EE由于其高安全性、跨平台性,逐渐受到企业的青睐;因此,我们把握时机,从2004级教学计划开始,将专业平台课程从C++调整为J2EE,通过开设一系列课程,强化学生J2EE的应用和开发能力,为企业培养“对口”的专业软件人才。这在高职软件专业中属于新尝试,从目前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应该是非常切合市场需要的。
2.4  探索不同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多层次的高技能应用型软件人才
从2003年起,我们开展2年制高职教育的调研与论证工作;从2004年开始,软件技术专业招收“五年一贯制”学生;2005年开始招生2年制学生,进行2年制高职教育试点工作,并计划于2006年开始招收4年制学生。
至此,软件技术专业已形成了多种学制并存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市场发展和职业岗位多样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2.5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学合作机制,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专业管理委员会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行业和企业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开办专业方向,以及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让企业参与到专业建设,并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实现“三赢”的局面。
在“校企联合培养”中,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参与到企业的具体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去,既学习了先进实用的软件开发技术,掌握了软件开发的具体流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从企业的反馈来看,学生的出表现得到了企业的认同。
3 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3.1  优化课程模块学时分配,落实“理论够用,强调动手能力”高职教育理念
基础理论以适用、够用为原则。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紧跟软件行业的最新发展与企业的当前需求,注重课程的适用性、针对性。依据高职教育特点,配备骨干教师组成教学梯队,逐步形成了以专业重点(主干) 课程为主框架的课程体系,其中先后有3门课程课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
3.2  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理论课体系,突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岗位()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分析,采用反推法,确定培养核心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理论
基础,构建了一套以应用为主线的理论课程体系。
对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本着理论够用、注重实际应用的原则进行了改革和整合。将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整合为“计算机数学基础”,开设“计算机导论”课程,使学生“先见森林、后见树木”,根据软件技术人才能力要求,从2004级取消了“计算机结构”课程。增加了专业技术管理方面的课程,通过开设“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软件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软件编写规范和软件测试的知识和技能。
3.3  适时进行专业课程调整,确保专业课程内容与软件技术发展趋势相结合
软件行业与其他专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软件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因此,软件技术专业从建立伊始
就确立了灵活的课程体系以更好的适应国内外软件行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苦练教学基本功,抓好重点课程建设;另一方面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充分汲取国内外软件认证培训的成功经验,将国际知名厂商的IT认证与课程体系相融合。
3.4  采用符合高职软件人才培养规律、特鲜明的教学方法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主要采用以应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上需要从应用入手,通过应用去学习和掌握有关概念,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以应用需要来取舍内容,理论实用、够用
、管用。
因此,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实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实践训练、培养创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已探索出适合编程语言类的“实例引入、改造拓宽、项目综合”教学法、“引探式”教学法、“问题牵引”教学法、“多维多层次”教学法,适合操作性强课程的“教、学、做”三明治教学法、“项目递进驱动”教学法、“双层循环”教学法;“应用项目开发驱动”教学法等。
4 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动手能力培养
专业内部的实践教学与下企业的实践磨练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良性关系。企业中的实践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但是,作为企业来说,它的目标是根据它自身的发展来制定,相对于整个软件行业来说,是微观性的,有时未能与软件行业整体趋势相随,存在差异性。因此,对于整体目标的把握、学生全局观的建立等方面,实现囊括宏观微观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专业内部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积极探索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本,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3大模块组成的,具有模块化、进阶式、组合型特征的科学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具体实施上,引进行业标准,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应用全面接轨,将实践教学划分为课堂教学训练、整周实训、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在各个实践环节中准确定位学生的职业培养目标,并确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与措施。具体的措施有:
1) 加大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大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改传统的课程考核为形成性考核,重点考察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积极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2) 加强整周实训,每个专业方向的整周实训课程达到31周以上。在整周实训课中以实用项目开发为依托,重点训练学生综合项目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
3) 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开发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4) 根据软件开发特点,构建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不断线。
由于教学体系以课程来体现,而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则是多门课程知识的整体运用。因此,如何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保证。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注重课程内的教学改革,更注重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如在“Java网络编程”中,我们通过采用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让学生将“大型数据库”课程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开发,同时在算法设计过程中,将“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娴熟运用。在“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中,要求学生用“软件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
实用项目开发,并通过“软件测试”,来保证项目按既定目标正确运行。
5 专业建设的经验和体会
5.1  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多元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模式实现的是“封闭式”人才培养方式,专业与企业、用人单位、社会“绝缘”,导致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企业、用人单位、社会需要具有什么知识、素质、技能的人才,相对“封闭”的学校无从得知;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未能迅速获悉企业、用人单位、社会的需求,导致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培养体系相对落后,传授的知识、技能很可能在毕业生尚未走向社会已经过时,而对学生以后工作发展大有裨益的知识、技能却被忽略或未被挖掘出来。
打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局面,需要打
破旧理念、旧思维的束缚,坚持“走出去”的原则,把专业推向企业、社会,构建适应外部需求的办学方式。相对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模式的突破点在于打破横在专业与企业用人单位之间固有的隔阂,注入市场化运作的良性因子,将专业、课程、学生有机的融入社会,更好的为企业、用人单位、社会服务。
5.2  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作用,通过合作办学,实现“三赢”
对于复合型高职学生来说,仅仅培养学生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因此通过与深圳软件行业知名大企业合作办学,积极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实践环境,实现学生、企业、专业三赢:学生通过下企业,直接参与实践性项目,实现“考验-发现不足-提高-考验”的良性循环;企业一方面能从学生中补充新鲜血液,增加人才储备,另一方面及时将需求通过学生的反馈有效的传达给专业,从而保障自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能及时的得到人才、技术的全方位支持;学院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既磨练了学生,又服务了企业、用人单位、社会,在这种良性运转、有效反馈中不断的发现自身不足,进行调整、改革,自我提高。
传统的学生自己出去实践环境存在经验不足、信息不完全、无整体性长远目标、组织性不强等问题。本专业构建的以专业为中介的企业合作模式,在克服传统模式缺点的同时,在组织性、系统性、目的性、有效性、服务性等方面均实现了重大突破,为培养更多复合型高职人才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手段。
5.3  积极探索高职教学方法,形成特明显的教学改革成果
课程体系是建筑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大厦的地基,其坚实性、科学性、合理性是直接决定能否培养成功的高职人才的关键。同时,教学改革必须确保课程体系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软件行业的需求。软件技术专业在教学改革、课程体系的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微观上细致入微、宏观上开拓思路的工作,准确把握了高职教育改革的突破点。微观上做好做精教材建设,编撰贯彻高职特的精品教材;
抓好师资梯队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继续教育、下企业实习等,强化符合时代特的“双师型”质量标准,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素质。宏观上统筹整个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改革范畴;制定合理的教材建设计划;从全局上制定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学生技能培养;适时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合作,引入高含金量的国际国内IT认证,建设有自我特的课程体系。在不断的学习、模仿、创新、综合、提高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实现持续性的提高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水平。
作者简介:聂哲 (1970-),男,湖南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系副教授。
E-mail:niezhe@21cn
(上接148页)
3) 评价方式多样。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评价方式是多样,可以进行过程评价,也可以进行作品成果评价,评价的教师队伍通过网络而扩大,学生可从各方面获取高质量的评价信息。
7 结论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习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们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个体单独学变为小组合作学。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挖掘,对社会的认识更加符合实际,从而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彭绍东著. 信息技术教育学[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 余胜泉,何克抗. 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J], 中国电化教育,1998.
[3] 张建伟. 网络协作探究学习的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2003,(1):88-92.
作者简介:张爱玲 (1972-) ,女,陕西西安人,软件工程硕士,讲师,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计算机系主任,:zhangailing@so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