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教与学
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和怎么讲,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高中语文,从应对高考的角度看,基础知识积累和语文综合能力训练(即平时我们所谈的听说读写能力),二者不可偏废。教师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教学原则,才能够实现学生的愉快学习与知识和能力双丰收呢?
目前在教育界形成共识的“三讲三不讲”原则,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贯彻,这其实是教育常识的回归与复苏,三讲者,讲学生容易混淆的、容易遗漏的、可能理解错的;三不讲者,不讲学生已经会的、能自己学会的和可能永远学不会的;教师的备课任务,实际上就是研究教材和学生,在教学内容讲与不讲的界定上,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由于课堂时间非常有限,学生的接受心理也同样有一个度,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在这方面的备课水平,直接决定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质量。
关于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的问题,也有一个为广大教师所认可的“五个尽量”原则,即尽量让学生依靠自己,在主动观察、思考、动手、表述和得出结论方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生成,而不是在教师灌输下的被动接受。这个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简单,这考量着一个教师的
课堂驾驭艺术。有些教师假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名义,忽视教师在课前的教学内容预设和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往往使课堂陷入无序的状态。相反,有些教师害怕课堂上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会超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导致无法引导的尴尬,于是习惯于控制课堂,照教案进行,忽略学生主体的互动探究,也同时必然地熄灭了课堂上学习活动中的创造火花。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应该是以努力完成预习任务为前提的课堂交流与思想碰撞,而听说读写四大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就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以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文《窦娥冤》的学习为例,学生的预习任务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了解关于作者关汉卿的一些文学和史学方面的常识;二是了解剧情,达到脱开资料可以复述的预习要求;三是阅读单元综述中有关元杂剧的相关知识,为诵读全文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四是利用自习时间反复诵读课文,培养一定的语感,为课堂深层研究打基础。这四方面,教师完全可以用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来达到预习目的,然后利用最少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自由复述预习收获,教师只须适当补充既可。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也解放了教师课堂系统讲授的累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预习收获为基础,采取阅读和交流(含同学交流和师生交流)的基本学习方法,在剧本语言特点上深入品味,并通过对剧本中的唱、白、科三方面的描述,感受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教师再设计一二个精当的思考题,如关汉卿的时代局
限性体现和中国悲剧与西方悲剧的异同点等。学生讨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到何种程度,并不重要,关键是肯定有价值的思路。最后,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诵读经典唱词,使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方能有效地让学生在基础积累和能力提升方面,获得实质性的进步。
语文课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