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卫生健康小常识
秋季卫生健康小常识
金秋季节,秋高气爽,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变化无规律,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另外,我们北方雨水稀少,天气干燥,易出现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干咳少痰、皮肤干裂等现象,此即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为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加强人体调节机能,适应多变的气候,提醒同学们在日常生活饮食上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一、 感冒:
气候变化异常,季节转换较快,早、中、晚室内外温差较大,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是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当环境通风不好时,感冒更容易在人与人之间迅速传播。 贴心提示:
遵循“春捂秋冻”和“耐寒锻炼从秋始”的规律,注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 多增加户外活动,积极锻炼,增强体质;
保持学习生活环境的良好通风,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
要适当多饮水,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适当补充维生素;
经常使用冷水洗脸。
如果已感染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应大量喝水,宜吃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不宜吃肥腻、煎炸及过凉的食物,少吃辛辣食物,多吃养阴润肺食物,如梨、萝卜等。
二、消化系统疾病
秋季天气凉爽,人的食欲增加,易暴饮暴食,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昼夜温差较大,易引起腹部着凉,或诱发结肠过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此外,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冰箱性肠炎(耶尔细菌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痢疾的早期表现有发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局部症状有阵发性腹痛、腹泻,出现粘液、粘液血、全脓血,便次增多,合下坠感。伤寒则表现发烧时间较长,可有腹胀、全身乏力、脉搏缓慢、表情淡漠、胸腹皮疹、肝脾肿大等症状。
贴心提示
夜间午间睡觉时要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腹泻及胃部不适。
注意食品卫生,不在学院餐厅以外摊点就餐,不购买无卫生许可证的盒饭、小菜及冷
饮,不吃过夜及腐败变质的食物,不生吃海(水)产品,生吃瓜果要洗净后食用,确保入口食品的卫生安全。
注意个人卫生,应经常洗澡、洗手、剪指甲,尤其注意饭前要用流动水洗净双手。 睡眠禁忌记心间
睡前不宜进食。许多人在秋季胃口都会很好,夜晚常常增加一顿夜宵,殊不知这将会增加肠胃负担,易造成消化不良,还会影响入睡。
睡时忌吹风。夏季人们有开窗睡觉的习惯,但立秋之后,夜晚的风已经开始转凉,易受风邪侵袭。因此,秋季睡眠时要多注意保暖,切不可让风直吹。
三、秋季洗澡勿过勤
在多风、干燥的秋季,人们暴露在外的皮肤容易出现紧绷感、缺乏弹性,甚至还会起皮。如
果洗澡过多,会把身体表面起保护作用的油脂洗掉,皮肤更易干燥。专家建议,秋季洗澡的间隔不要少于两天,应选用一些碱性小、偏中性的浴液。
湿发出门易头痛
许多人都喜欢在晚上临睡前或早晨洗澡洗头,这些习惯都不好,尤其在秋季,早晚温度较低,顶着一头湿发出门或睡觉,对健康十分不利。因此,洗头最好选在白天温度稳定的时间或睡前几个小时,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晾干头发。
秋季卫生保健知识2016-07-08 21:50 | #2楼
秋季秋高气爽,空气宜人,但秋季气候干燥,早、晚温差较大,所以要加强对孩子的护理。
1、 秋季是肠道传染病(秋季肠泻、肠炎)高发季节。家长一定要注意家庭的饮食卫生,餐具要进行消毒,肠道传染病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在小摊点吃零食、就餐。另外,生食瓜果要洗净,孩子要勤洗手,不要吸吮手指。
2、 病毒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发现孩子结膜充血,眼有浓分泌物。一定要带孩子到医
院就诊,并对孩子的用品(面盆、毛巾、玩具等)进行消毒,爆晒。红眼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区,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3、 鼻血丑。因秋季气候干燥,阳光照射较强烈,孩子易出现鼻血丑。家长应让孩子多饮水,少吃油炸和辛辣食物,多吃清洁食物。另外注意不要撞伤,若发现孩子出鼻血,用压迫法(手指压迫鼻血多的鼻翼)止住血,较多到医院就诊,教育孩子不要挖鼻子。
总之,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让孩子能健康愉快的成长。
一、防病先防寒保健保三暖
头暖俗话说:热从头上散。寒冬季节,如果你只注意穿着厚实,而不戴帽子,犹如一只热水瓶不盖瓶塞一样,体热会很快从头部散发。医生们发现,头部暴露受寒冷的刺激,会使血管收缩,头部肌肉紧张,易引起头痛、伤风感冒等病症,甚至会造成胃肠不适、失眠等。
背暖人体背部有许多重要的穴位,寒冷的刺激可以通过穴位影响所有的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影响内脏功能。背部受凉,除了会导致腰酸背痛外,也可通过颈椎、腰椎及胸椎脊神经
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引起各种不适。特别是对于那些患有过敏性鼻炎、风湿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暖背尤其重要,这些人在冬季最好为自己添一件紧身棉背心或皮毛背心。
脚暖一旦脚部受寒后,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显著下降。此时,原来潜伏在鼻咽部或新侵袭的病毒、细菌就会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起来,使人感冒或引起气管炎等疾病。卫生健康知识
二、天冷御寒三点注意
为了适应寒冷的气候,人们会采取一定的防御和保护措施,但如果单凭经验和感觉,有些方法常常会步入误区。
误区一:穿衣越多越暖和
当空气层总厚度超过15毫米时,衣服内空气对流明显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另外,皮肤血管扩张,增加了散热,但降低了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误区二:受冻后先暖手脚
这样做日后很容易生冻疮。正确的方法是,在距取暖器不远的地方,将裸露的手脚互相搓擦,使手脚的温度自然回升,待皮肤表面变红时,再移到取暖器旁或放入热水中取暖。
误区三:戴口罩防感冒
鼻子吸进的冷空气,经过弯弯曲曲的管道,进入肺部时,已接近体温。人体的这种生理功能能通过锻炼得到增强,从而提高耐寒能力。
三、秋防冻疮好时机
冻疮是冬季的常见病。手、脚、耳部和颜面部是冻疮的好发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是人体血液循环的末梢部分,当气温突然降低时,末梢血管内的血液流速变得缓慢。温度低于10℃时,皮下小动脉遇冷收缩,使静脉回流不畅而出现淤阻,体内温度不能循环到体表,致其冻伤而引发冻疮。故预防冻疮应针对其发病机理,提前采取措施,以便获得良好的效果。预防冻疮的措施是:
一、秋后即开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二、入冬前坚持用冷热水锻炼血管。取一盆冷水和一盆热水,先把手脚浸泡在冷水中5分钟,然后
再浸泡于热水中,如此每天反复进行3次,可以锻炼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功能,减少冻疮发生。三、保持手脚干燥和暖和。机体受凉后不能立即烘烤或用热水浸泡。鞋袜和手套要宽松舒适,防止局部受压,促进血液畅通。四、提前局部应用药物预防。下面两种药物能起到活血化淤、通经活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功效,从秋天开始即经常在冻疮好发部位搽洗,对预防冻疮有良好效果。(1)辣椒酊。取干辣椒20克,密闭浸泡于75%酒精500毫升,7天后使用,每日涂搽2—3次。(2)三七重楼液。三七、重楼、红花、赤勺、鸡血藤(药店有售)各适量,水煎取液,用于局部搽洗。
四、秋季保健重在肺
根据祖国医学的观点,秋季肺脏保健当列为先。
(一)喝水益肺
秋季养肺的最简便一招是积极补充水分。秋季气候干燥,使人体大量丢失水分。据测算,人体皮肤每天蒸发的水分约在600毫升以上,从鼻腔呼出的水分也不下300毫升。要及时补足这些损失,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也可直接从呼吸道“摄”入水分。原理是肺“开窍于鼻”,通过吸入水蒸汽而使肺脏得到水的满足。方法很简单:将热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对准茶杯吸入,每次10分钟左右,早晚各一次即够。
(二)食粥养肺
进入秋天后,一日三餐之食物宜以养阴生津之品为主,如芝麻、蜂蜜、梨、莲子、银耳、葡萄、萝卜、蔬菜等柔润食物,少吃辛辣燥热之品,必要时可服补品,但应清补,不可大补。以下药粥值得一试:
1、银耳大米粥: 银耳5克,发泡后加入大米50~100克淘净同煮。然后加蜂蜜适量,搅匀即可。
2、莲藕大米粥:莲藕10克洗净切碎,大米50克同煮。煮成后可加蜂蜜。
冬季防病就两招
医学专家指出:冬季防病就两招
注意保暖 饮食清淡
在天气骤变时,生病的人会大量增加,其中以老年人和儿童居多。 北京中医医院宋祚民教授说,今年北京地区儿童患病多为喉炎、喉头水肿、急性淋巴腺炎以及传染病(如水痘等),这些疾病都比往年要多,而普通的外感则比往年少,这与今年的气候特点有很大关系。宋教授说,今年气温一直偏高,使人体内积蓄了一些热,这就容易发生疾病。同时,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高蛋白的鱼、虾、肉等食物摄入较多,也会产生大量的热,上述两“热”合在一起,使人体内热盛明显,因而今年生病的人中大多有与内热相关的症状,像头痛、流黄鼻涕、扁桃腺化脓、喉头水肿、腮腺炎、急性淋巴腺炎等,且很多患者数病合一,如扁桃腺炎合并气管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