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读写结合教学课例
——《春》读写结合教学课例
一、背景
“人们总是在听、读活动中形成语感,然后用于说、写活动,听读是说写的基础。”2011版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重庆市潼南区正在进行《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我是该课题的主研人员。教研室安排我参加2016年10月的国培送教,教研员明确要求:此次的教学设计一定体现读写结合的主题。我选择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春》,进行了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
二、主题
这节读写结合课的主题是:唤醒心灵、激活感官,绘景传情引起读者共鸣。
余映潮老师认为“在整体理解课文文意的前提下,将阅读教学的内容切入到课文的精彩段落中去”,可以训练学生“学写辞格丰富的段,学写描写细腻的段,学写情感丰富的段”。
部分学生不明白写景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抒情,写景仅停留在客观的再现景物特点的层面,或局限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内容单一,很难引起读者的心灵共振。朱自清先生的《春》是学习写景的经典文本,通过新课的教学,学生对内容已经很熟悉了,教师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效果作了详细的分析,却没有从多感官写景的角度进行深入挖掘。
这节课我试图结合余映潮老师“段落教学,练读练写”的方法,寻到一条有效的读写结合途径:从《春》提炼出多角度写景法,当堂练笔,使学生把学到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片段实录与设计意图
导入:慧眼观万物,妙笔写春秋!今天,我们就跟着朱自清先生去探寻绘景传情的秘诀。
(一)依情选景
1.朱自清选择了哪些景物来写春天?为什么?
生:选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人来写春。
师: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充满生机活力。
2.依情选景
师:境由心生,你有怎样的心境,就会看到怎样的世界。朱自清描绘了这么充满生机活力的春天,他当时的心境又如何呢?
师:1929年,朱自清的夫人去世,年仅32岁,遗下三子三女。这个期间,正值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
学生齐读投影:他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心,抵御外界的纷扰。《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向往。
师:这是大自然的春天,这更是朱自清——
生:心中的春天!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人们为了表达愉悦振奋等正面情绪常常描写明丽热闹的景象,如风和日丽、百花争妍、草木葱茏等——乐景。人们为了表达悲伤苦闷之情等负面情绪,常常描写落叶凋零、乌云密布、狂风暴雨、浊浪滔天等阴晦清冷的景象——哀景。
小结:这是我们写景的第一步——依情选景。
【板书】依情选景
生齐读:设想自己在当时当地的处境和心情,把自己的生命体验用写景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设计意图】
如果只是停留在再现客观景物,不能融情于景,写景往往就成了文中可有可无的摆设,不仅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还可能会冲淡文章的主题。
在归纳作者选了哪些景物以后,学生很容易出景物的特点——充满生机活力。这时插入写作背景的介绍,使学生透过写景的语句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引导学生初步意识到: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呈现给读者。
(二)唤醒心灵,激活感官
过渡语:依情选景后,又怎样激活感官,绘景传情呢?
1.写春草
(1)请一名学生朗读春草图:
师:我从你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你生命力的旺盛。
写景的片段
(2)提问: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感觉器官来观察春草?
生:视觉(写颜和长势)、触觉(质地)。
师:他仅仅用眼睛在看,用皮肤在感受吗?
生:也是用心在感受。
师: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作者的用心用情?
生:一个“钻”不仅写出了小草的顽强的挤劲儿,还形象地再现了小草顽强生长的过程(拼了命都要长出来)。充分表现了小草的活力。
师: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就像刚落地的——娃娃!多可爱啊。这报春的使者——绿的春草带给人们什么?
生:希望。
师:作者的心情本是沉痛的、苦闷的,看到这“嫩嫩的”,“软绵绵的”小草,心也变得——
生:柔软了,温暖了,感受到生命的喜悦。
齐读春草图,感受小草的生机活力和作者浓浓的喜爱之情。
(3)小结:观察景物要激活感官,更要唤醒心灵!
【板书】唤醒心灵、激活感官
【设计意图】
激活感官是手段,唤醒心灵才是根本目的。通过品读关键词语,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正是把自己深挚的情感融入到对景物形象具体的描写中,才唤醒了读者的内心体验,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写景之前要唤醒内心体验,明确自己想通过写景传达什么心情,这时再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景物,就像一个广角镜头,能把感官和心灵感受到的东西整合起来,让景物焕发出别样的活力和光彩。
2. 小组合作学习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出用了什么感官?有什么效果?
(1)请一名男生朗读“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师:由春花想到秋实,这是作者的——
生:想象。
(2)“花里带着甜味儿”用了什么感官?有什么效果?
生:嗅觉。表现了花的香。
(3)小结:运用通感,在不同的感官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样我们的感官就真被激活了。
【设计意图】
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巩固了所学知识。学生体会到在写作时,打通多种感官,运用联想想象,才能更全面、更立体的绘景传情。
3.写雨中人
师:写雨中人这段能删吗?为什么?
生:不能删。没有人,这春的画面就缺少了生气。
师:冬天有没有这么多人出来活动?这就更能表现春天令人陶醉。这是点睛之笔!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意识到写景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穿插对人物活动的描写,给它锦上添花。
(三)小结
师:朱自清的《春》式写景法就是——
学生齐读,再记录:依情选景,打开心灵,激活感官,绘景传情。
(四)拓展延伸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林斤澜《春风》
学生齐读,感受塞北春风的特点。
师:这是不一样的春风,因为地点不同,因为作者写它时的心境不同,这春风就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但是本文同样运用了多种感官,而且各种感官都被打通,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塞北的春风是怎样的?
生:猛烈,充满强大的力量。
师:就像塞北的汉子粗犷刚烈。而朱自清写的江南的春风,就如——
生:江南的女子,柔和温婉。
师:大千世界,真是异彩纷呈啊。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描绘这大千世界,传达我们的心情吧。
【设计意图】
这个部分借鉴了王君老师的设计,进行对比阅读。这个环节运用学习迁移原理,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是对多感官写景法的复习巩固。
(五)牛刀小试
秋意渐浓,大自然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呢?细心观察、体验,选取一个场景,描述这些变化。
1.想一想:你的心情如何?选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
生:秋叶飘飞、大雁南飞、秋风秋雨、秋实、菊花傲霜、秋草、收获的人……
2.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唤醒心灵,激活感官,绘景传情。
3.交流展示与点评。
先请部分学生朗读。教师追问:你运用了哪些感官写景?哪句你最喜欢?为什么?
然后请各位同学打分,最后同桌交换朗读,猜猜同桌通过写景想表达的心情。
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也能用慧眼观察万事万物,用妙手写下美好的春秋画卷。
【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