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亚萍 石鑫佳
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3年第08期
教学目标:品味“月夜航船”,初步学习多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
专家点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凭借落实——这目标的确定明显受“用文本教语文”的理念驱使。
教学过程:
师:“我”在平桥村怀念的不仅是社戏,而且还有江南的水乡夜景。请同学们出相应的段落语句。
生:第11段到第13段。
师:请××同学朗读这三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这一路上有哪些美景。
生:有豆麦和水草发散出来的清香,朦胧的月,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悠扬的笛声,豆麦蕴藻之香,渔火和松柏林。
师:得不错。你们再看看,作者调动了眼、耳、鼻、舌、身等哪些感官来描写这一路美景的呢?
专家点评:面对的是初一学生,教师的引导性问题应该具体明确,甚至问题本身就包含着答案指向。
生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地吹来;月便朦胧在这水汽里。”似乎让我闻到了豆麦和水草的香味,真有美的享受。
师:“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这需要用哪个感觉器官才能感受到的?
生1:鼻子。
师:对,要用鼻子感受,就是从“嗅觉”的角度去描写美景。这“清香”呀的确让人心怡。请你也试着从嗅觉角度来仿写一个句子。
专家点评: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大于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了一点知识,立即布置“操练”任务——即时的“直观”操练对“理性”认识的提高是很有效的。
生1:秋天到了,淡淡的青草味儿混着清新的稻香味儿弥漫在田野上。
师:嗯,不错,“淡淡的青草味儿”和“清新的稻香味儿”是必须用鼻子嗅的。
生2:清香和水汽“扑面地吹来”,这是要靠皮肤身体感觉到的,老师,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吧?
师:嗯,你的感悟力很强!炎热的夏夜,却有这么美的享受,太美了!那你也调动一下身体感官,从触觉角度来仿写一个写景的句子。
生2:晚上,凉风习习,孩子们躺在沙滩上,光着肚皮,赤着脚,风儿拂过,凉凉的,痒痒的,大家不禁“扑哧扑哧”地笑了出来。
师:“凉凉的,痒痒的”,写得好真切!莫非你曾有过类似的切身体验?
专家点评:老师在肯定学生从触感角度写景句子造得好的同时,教导学生:不管调动哪
个感觉器官去写景,关键要写出“切身体验”,不能仅靠凭空想象。
生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一句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
师:什么道理呢?
生3:山的颜和形态,都要用“眼睛”看的呀。
师:那请你也用“眼睛”感官来写一个句子描写一处景物吧。
生3:我们村上每家屋前屋后都有一个小小的菜畦,里面可有趣了!韭菜直挺挺地站着,白菜稳稳地坐着,西红柿露着红红的脸蛋,胖胖的茄子还高傲地扬起它那鼓鼓的肚皮……
写景的片段 师:好,真是趣味十足!从视觉角度描写了韭菜、白菜、西红柿、茄子等菜畦景物的形状、姿态、彩,写得很生动。
专家点评:及时帮助学生梳理、概括,学生本来“有感觉”但可能还“不够明晰”,这也是
课堂上教师“导”的应有之义。
师:请同学们再看看,也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讨论,还能发现新的写景角度吗?
生4:“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这里从声音的角度写出了笛声的优美,这是调动了“耳朵”的感觉器官。
师:你的发现很好。“自失”一词写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这优美的笛声中,仿佛自身都不存在了。这笛声使我从看社戏的激动兴奋中渐渐平静,继而完全陶醉,可见这笛声的魅力是多么大呀!请同学们也用“耳朵”感官从听觉角度来仿写一个写景句子。
专家点评:“自失”一词是初一学生理解上的一道“坎”。这种地方倘若让学生过多地去思考探究,势必会分散学生对“多感官写景”这个课堂主题的探究。对此,老师就以“灌”的手段帮助学生越过这个“坎”去,足见其成熟。
生4:夜已经深了,我孤身一人走在大街上,黑暗仿佛要把我吞噬,周围静得诡异,只是偶尔有几声虫鸣,冷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这声音让我心头一紧。
师:虫鸣声、树叶的“沙沙”声更渲染了夜晚的静谧和氛围的恐怖,归根到底写出了“我”黑夜独行的恐惧心理。
专家点评:点评学生的操练成果,既要紧扣本课堂教学的主题“多感官写景”,又要注意为以后的深入教学“为什么写景”作好铺垫,这就是一位成熟教师的匠心。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去看社戏时的这一路美好风景,也探究了作者是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从哪些角度来描写了这一路美景的。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路的风景又是如何的呢?
【出示画面《一路上风景独“好”》(交通堵塞画面)】
师:请同学们至少调动两种感官,用几句话来描写一下这幅画面。
生1:我坐在车里,不耐烦地望着车窗外的汽车长队,太阳毫不留情地从窗户外直射了进来,里面闷得像个火炉。不一会儿,我的额头上便挂满了豆大的汗珠。
师:“汽车长队”“车窗”“太阳”“额头”“豆大的汗珠”等,都是“眼睛”所见从视觉的角度来描写的,那么还有另一种角度呢?
专家点评:对“视觉”角度作概括,帮助学生明晰;而另一个角度则引而不发,指点学生自己去发现。
生1:是触觉,“闷得像个火炉”就是从触觉角度写了“我”内心的急切和烦躁。
生2:又堵上了,车外汽笛声响成一片,喧闹嘈杂。车与车之间紧紧地贴在了一起,过了一会儿往前挪一点点,如蜗牛爬行。
师:请你自己说明一下写景所调动的感觉器官。
专家点评:把课堂交给学生,但老师要把握方向。
生2:“汽笛声喧闹嘈杂”“汽车如蜗牛爬行般前进着”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来描写的,表现堵车时汽车移动缓慢的情状,让人心急如焚。老师,我真有这种经历。
专家点评:老师的“不经意”引导发生效力了,学生在实践操作时不是一味凭空想象,而是在努力回忆亲身经历,写有真切体验的。
生3:我将车窗打开,一丝微风飘了进来,尘土的腥味随风而入;一带烟雾紧随着风儿
滑溜进车内,有点呛鼻。原来是紧挨我们车的旁车上的司机正抽着烟呢!
师:一个多么精彩的特写镜头啊!也觉得这段描写非常精彩的同学起来说说看,××同学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专家点评:对学生运用多感官写景的练习点评,有老师全评、半评半启发、学生自评,现在又有学生互评。同一个知识点的密集突破,如果手段呆板,学习是会疲劳厌倦的。该老师手段灵活,训练密度再高学生也不会厌倦。
生4:运用了视觉、嗅觉,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路上塞车的日子真是苦闷啊!
师:真是“此一路”非《社戏》中的“彼一路”呀,此“好”非彼“好”啊!
师:同学们能运用一两种感官来描写一处景物了。下面我们再增加些训练难度,试写一段景物,要采用三种以上的感觉器官来观察体验。
专家点评:瞄准了一个目标,分解为三层阶梯:调动一个感觉器官——调动两个感觉器官——调动三个感觉器官,逐级上升,循序渐进。
1. 题目:选择一处你难忘的美景,写一段文字,试着调动三种以上感官,从不同角度去写出景物的特点。
2. 写作指导
(1)你看到了什么?(2)你听到了什么?(3)你闻到了什么?(4)你触到了什么?(5)你想到了什么?
【展示学生习作】
①春雨像断线的珍珠,淅淅沥沥地打在窗上,点点滴滴,晶莹剔透。②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大地悄悄苏醒。③小草从地里钻了出来,享受着春雨的滋润。④春雨渐渐停息,太阳从云中探出头来。⑤校园里的梅花开了,远远望去,雪白雪白的,如寒冬的新雪。⑥刚走近,一缕缕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立刻沉浸在花香之中,真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啊!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邢怡娇同学写的美景。请大家来评价一下她写得如何?
专家点评:到现在老师真不该“多嘴”了,是把课堂整体交给学生的时候啦!
生1:“春雨像断线的珍珠”中的“珍珠”一词就从视觉的角度抓住了春天雨滴落下的情态,圆圆的、小小的、亮亮的,比喻很恰当。
生2:“校园里的梅花开了,远远望去,雪白雪白的,如寒冬的新雪。”这句话把梅花比喻成寒冬的新雪,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
生3:“刚走近,一缕缕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立刻沉浸在花香之中,真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啊!”从触觉和嗅觉的角度,形象地写出了梅花淡雅的清香。
师:邢怡娇同学很善于观察,她调动了多种感官,抓住了景物的形、、味,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幅“春雨润草、梅香袭人”的画面。有没有同学敢于和她挑战,挑选其中一句,加以修改?
专家点评:妙!该是老师“挑拨离间”的时机了!
生1:“刚走近,一缕缕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立刻沉浸在花香之中。”梅花的幽香写得还不足;况且有矛盾,既然是香味“扑面袭来”,那怎么又是“一缕缕”呢?我的修改是:“刚走近,一股清香扑面而来,直窜心田,瞬间人醉了似的,仿佛跌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生2: 我觉得还可以这样来写。“手不禁向前伸去,指尖触碰到洁白的花瓣,宛如天仙般娇羞,又如婴儿般嫩滑。手指轻轻抬起,看见一些嫩黄的细粉贴在指尖上,凑近一闻,一股淡雅的幽香悄悄钻进了鼻孔里。”
师:很棒!我也似乎闻到了梅花的清香。大家运用视觉、触觉、嗅觉的感官把花香写得很具体,的确让人身临其境。
教学反思:《社戏》中“月夜行船”是成功的景物描写片段。这节课中我选取这一画面,想让初一的学生在品读中初步学会多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
为了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美景,感受画面美,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让学生从视、听、嗅、味、触等角度自由赏析美景,并运用这些感官去体悟场景描绘景物;3. 出示《一路上风景独“好”》的画面,让学生自主定感官,从一种感官拓展到其他感官,选择两种感官来描写这幅画面;4. 学以致用,用学到的多感官写景方法当场写一个片段,并挑选了一名学生的练习,让学生从调动感官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发现了练习中的闪光点,又在嗅觉方面作了进一步修改,从中可以检测出学生基本掌握了多感官写景的方法,也较好地落实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课堂
学习积极性较高,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浓,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发布评论